您的位置:首页 > 海外饶氏专版

美籍华裔医者饶僡仪:在抗击埃博拉的第一线

作者:佚名 来源:美国《侨报》 浏览次数: 日期:2014/12/29 23:28:13

 据美国《侨报》报道,“你不会想知道,我到达塞拉利昂第一眼看到了什么。”两个月前,饶僡仪(Carol Rao)拖着行李,辗转飞抵这个正在遭受埃博拉疫情肆虐的西非国度,一下飞机,满眼狼藉。

  今年10月,常驻北京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USCDC)高级流行病学专家饶僡仪博士自告奋勇,经美国驻华大使馆委派,前往塞拉利昂协助抗击埃博拉疫情,历时五周。

  这不是这位华裔美籍女子第一次抵达非洲。由于工作特性,她走过世界很多地方,其中不乏贫困之地,但塞拉利昂首都和最大城市弗里敦(Freetown)的机场估计是她见过最差的一个。

  “只要有人员流动,埃博拉病毒就有可能被传播”

  饶僡仪抵达塞拉利昂时正是埃博拉疫情发展迅猛之时。那时,美国疾控中心曾发布报告称,如果约70%的埃博拉患者接受治疗且不再传染他人,随着发病数量的减少,埃博拉疫情最终会被控制。但如果世界不合力防控,预测在明年1月20日之前,约有55万埃博拉病例在非洲肆虐,而且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这也是饶僡仪奔赴西非支援的一大原因。

  “没有哪里是完全绝缘的。只要有人员流动,埃博拉病毒就有可能被传播。”目前已回到北京的饶僡仪在接受采访时说。“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大致为8至10天,感染者75%致死率,目前没有治愈的万全之策。”

  在塞拉利昂,到处体现着“埃博拉特色”。由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唾液或汗液传播,一种被称为“碰肘礼”的打招呼方式逐渐兴盛起来,尤其在华人医护圈子格外流行。人们肘部相碰,避免了握手时的肢体接触。交谈也尽量保持1.5米的安全距离。

  面对如此细微的谨慎,要说饶僡仪完全没有恐惧是不可能的。饶僡仪说她刚到塞拉利昂时,如果有人碰她,她警惕的神经会立刻跳起来。随着在那里的时间越来越长,她开始宽慰自己,只要小心地做足清洁工作,就不会过于担心,否则怎么安心工作。

  “他们说是我们保住了他们的命”

  饶僡仪在塞拉利昂的工作并不是直接医治埃博拉患者,而是支持和培训当地乡村医院或医疗中心的医务人员。而那里也是监测埃博拉病毒的薄弱环节。“如果人们生病了,他们认为患了疟疾,他们会出现在哪里?一般是常规的治疗中心或乡村医院。但他们有可能感染了埃博拉。而这些乡村医院缺乏防护设备,也没有接受过培训。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培训那里的医务人员,当有潜在的埃博拉患者前来就医时,能够识别和保护自己。”饶僡仪说。

  饶僡仪介绍,目前抑制埃博拉疫情主要有四种方式:尽快确认病例、隔离、治疗,从而不传染他人;追踪病源,监测21天内是否有人发病;改善医疗环境;以及,安全的下葬。

  饶僡仪每天都会与这些悲伤和艰难的情绪打交道,但她说,这些都抵不过这样的情景:

  一天,一家八口人出现在一家医护中心门口,这家医护中心的医务人员曾经接受过饶僡仪的培训。看到一家人的症状,这些医护人员意识到患者有可能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他们将这些患者隔离,向政府发出预警,并将一家人转到埃博拉的治疗中心。结果这一家八口人中七人患有埃博拉,主要是母亲和孩子。

  此后,饶僡仪来到这家医护中心深入调查。那里的医务人员看到她的第一句话说,“是你们保住了我们的命。”如果没有接受培训,他们一定会让这家人进入医护中心,因为非洲不仅有埃博拉,还有疟疾、霍乱等其它传染病。

  “他们说我们保住了他们的命。”饶僡仪重复着这句话,像是找到了她远赴西非的动因。

  “那里有我们的热情和事业”

  记者在北京见到饶僡仪时,她一身灰色套装,脚上的高跟鞋让她走路有些不适。“两周后,我会再回到塞拉利昂,这次工作六周。”饶僡仪承认,在那里她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很快速的决断力。但那样的经历让她觉得她的技能有价值,有贡献。

  在塞拉利昂的五个星期,让饶僡仪印象最深刻的是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

  据了解,美国目前向西非派出了超过900人的医疗团队。中国、加拿大、南非、英国、世界卫生组织等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都在施以援手。各方也在尝试合作。

  “美中两国疾控中心的合作非常开放和顺畅。我会说一点中文,也做了一些帮助双方理解的翻译工作。其实,不仅是中美两国,加拿大、南非、英国等国际救援组织都在那样的环境中紧密地展开合作。”饶僡仪说。

  两个月前出发时,饶僡仪没有告诉身在美国的父母她将去向何方。“你知道中国父母。”饶僡仪笑着说。这次,她仍然没有这个打算, “因为不会有危险的”。她依旧笑笑,却明显更加坚定。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