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饶氏平阳之辨(上)

作者:饶国平 来源:《饶氏春秋》 浏览次数: 日期:2015/8/14 18:08:23

  “平阳饶氏,源自临汾”,好象是现今公认的主流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帝尧都平阳”源自远古传说,时间早影响也最大,虽然其后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各处平阳说,但仍然动摇不了“平阳在山西”的观点;二是有“尧加食为饶” 得姓传说,所以大部分人均以“尧都平阳”为前置条件。其实,按郡望来源来说,“平阳饶氏”与“平阳郡饶氏”二者不能等同,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参考价值标杆,但由于饶尧特殊关系,有时又有意无意模糊了这种区别。下面我根据历史有关资料对饶氏平阳郡最有可能的起源进行探讨。

一、宋人罗愿认为饶氏郡望为“鲁平阳”
现在江南一些农村饶氏村落的神龛上,可能还可见“平阳郡嘉庆堂”等字眼。其实,古代曾有十七地称平阳。其中流传至今较著名的有以下三种之说:
1、晋平阳之说:古帝尧所都,春秋晋羊舌氏邑。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
2、鲁平阳之说:(1)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春秋宣公八年(前601)为“城平阳”,史称东平阳,鲁曾尝试建都于此。汉置东平阳县,应劭曰,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后汉为省。东平阳故城遗址在今山东新泰市市中区。(2)春秋鲁邑,战国为齐南阳邑,汉置南平阳县,南朝宋曰平阳,北齐时为省,故城即今山东邹县治,史称“西平阳”。现在是山东邹城市平阳寺镇。
3、浙平阳之说:汉回浦县地,后汉章安县地,三国吴为安阳县地,晋置始阳县,寻改曰横阳,隋省入永嘉县,唐复置横阳县,五代梁时吴越改曰平阳,元升为州,明复降为县,属浙江温州府,清因之,今属浙江瓯海道。
 客观来说,“平阳郡”是许多姓氏的郡望,别的姓氏探本溯源资料可给我们饶氏许多有益参考,比如汪氏,在宋元时期就展开了一次大范围讨论。
元朝时(1326年)休宁石田汪松寿编纂《汪氏渊源录》记有相关考据文章,“汪氏通宗世谱”中的“平阳辨、颍川辨、平阳后辨、汪茫辨”诸文认真地分析了诸“平阳”地名。宋代歙县人罗愿(1136~1184)在《平阳后辨》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国界多变动,犬牙交错,相互伸入可达千余里。考之古代有几个平阳,望出平阳者有十五姓,为鲁平阳(在曲阜北面)者有三姓:衡、饶、汪;为晋平阳者有八姓,还有四姓不知何平阳。后来晋平阳比鲁平阳出名,又加上从汪氏一世到宋代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就误把汪姓归为晋平阳了。最后,汪氏达成共识:汪氏郡望之平阳,是鲁平阳,非后来的晋平阳(临汾之南)。
罗愿是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曾长期在江西为官,历任鄱阳知县、赣州通判、鄂州知事,人称罗鄂州。他精博物之学,长于考证,编有《新安志》,而我们江西饶氏在宋代已经非常活跃,他的观点我们不得不重视。
我们饶氏在江西万年县双峰饶家手抄本上有记“万春乡双峰饶氏历代源流引:平阳郡派发琅琊,昭武临川祖代家,分徙进贤东邑地,三田干越发无涯”, 琅琊在山东临沂一带,也确实属于古鲁的地盘。《古今姓氏书辩证》说饶威是“汉鲁阳太守”,而在《姓氏譜纂》《续通志》上称之为“鲁阴太守”。现在流传的饶氏族谱中,鲁阴鲁阳二种说法都存在。《临川周溪饶氏》记“匕公生桓匕公生郢匕公生熹(汉黄门侍郎)自喜公之后在汉有威公(历官鲁阴太守迁荆州勅史封平阳伯)。鲁阳,现在仍是山东的代称,在今河南省有个鲁山县,汉置鲁阳县,唐始名鲁山,饶氏谱上应该是指前者。古人行文惜字如金,难道”鲁阳“是”鲁平阳“的简写?我国传统都把山之南和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而饶氏和山西平阳的关系,在江西广昌《冠裳饶氏》:江西大始祖元亮公的哥哥元兴公:仕晋,授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娶王氏,赠夫人,并葬白干东洽山。不知元亮公八世孙饶光辅作饶氏宗支图时,定“元亮公“为江西一世祖,郡望为 “平阳”,是不是也受这个信息的影响?但按《宗支图序》的内容来看,”平阳郡饶氏“应该在他的年代里山西平阳说和鲁平阳说可能都有,他在当时也无法查证,为了统一各支来源说,只好说“ 故其望曰平阳、曰晋阳、曰鄱阳、曰渔阳,其实一也”。
二、郡望起源不支持“平阳郡饶氏在山西临汾”说
1郡望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胡汉相争的特定历史背景
郡望即地望、郡姓。“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新唐书·柳冲传》所载的柳芳《氏族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郡望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它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门阀制度”的衍生,也和中国胡汉世族兴衰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关:“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肥水之战、孝文汉化、侯景之乱、牛李党争、黄巢之乱”。汉人晋室南迁以后,中原为胡族所统治。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命令鲜卑人说汉语、改汉姓,以元姓、长孙姓、宇文姓、于姓、陆姓等贵族为首,号称“国姓”,由鲜卑姓贵族,摇身一变为汉姓世族,人称“孝文汉化”。留在北方的世族虽然是被征服者,却不愿与改为汉姓的胡族相混。他们为区别胡汉,往往在姓氏前冠以当地郡名,称为“郡姓”,如:太原王氏,即为居于太原郡的王姓世族。
2、“平阳郡饶氏”郡望得名与得姓起源是二个概念
秦代与西汉时期还没有郡望之说。“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综上所述,“平阳郡饶氏”一说,最大的可能也是在晋亡后的双魏时期,饶氏先祖,也许随晋南迁,在战事纷争的年代,为不忘祖地,或也为政治经济因素,取自己以前世居旧地曰“平阳郡饶氏”。也许仍羁留在北方,面对胡人汉化改称汉姓,为了有示区别,保证汉人血统,特意在姓前加郡名。
 “平阳郡饶氏”始称在晋代南北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饶氏几大起源得姓说均在秦之前。所以,“平阳郡”并非“得姓”地名,而是“郡望”得名。一定要把这二者分清楚,要不如何辩都辩不清。理解了“郡望”和“得姓”得名的区别,问题就显得简单了,似乎只要找到南北朝时,当时哪里地名叫“平阳”。让我们再来看看最有名的“平阳”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的有关情况。
临汾: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即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曲沃、侯马、襄汾一带。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西汉划中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公元247年(三国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一直沿用。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为晋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阳府,辖临汾、汾西、洪洞、岳阳、乡宁、赵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县及隰、吉、绛3州。元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为中书省山西宣慰司晋宁路(治临汾)。明清重置平阳府,统领35州县,包括临汾、运城两市及晋中市灵石县和吕梁地区石楼县。
我们注意到在魏孝昌时置唐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建义元年(528年)改为晋州。孝昌(525年六月—528年正月)是北魏的君主魏孝明帝元诩的第三个年号。换言之,北魏孝昌年即公元528年之后,现在临汾这个地方并不叫“平阳”了。我们从现存的饶氏谱查找有关线索。发现饶氏最早是在汉代进入了江西。那么平阳饶氏,这个平阳若是指“平阳郡”的话是不是指现在的山西临汾呢?相信读了上面的介绍,你自己已经有了答案吧。
3、元至正四年临川述陂饶子新撰《介山饶氏族谱序》
“东汉吾祖讳斌者,任渔阳郡太守,以功封东平侯,食邑饶阳,自是迁徙不一。”
《介山饶氏族谱修编序》(明正统十三年春):“饶氏家乘肇基于伯芬之裔,著姓于西汉之间,当时世德承先廉善啟后相传,至东汉讳斌字宣烈者,本昭武人也,任渔阳郡太守,封东平侯,晚年徙居建昌南城,历显祖彦明公,复徙抚之临川招贤乡述陂里……”
众所周知,民间是在宋代才开始可以自己修谱,那么地名应该是北宋附近的时间为标准,我们发现:在五代,抚州与现福建昭武地区曾置昭武军,现在江西有些地方仍保存“昭武会馆”是指临川标志,所以这个“昭武”可能就是现在抚州南城一带。换言之,饶斌可能是江西南城一带人。
在现传世各地饶氏族谱中,说明唐以前谱碟散失的字眼随处可见,如宋代饶光辅只好以已在江西落居的“元亮公”为一世祖。《环溪饶氏族谱序》有载:吾族之先本帝尧后南迁益食为饶。历仕汉隋簪缨代起亚咸和间有宝公者位九卿避苏崚亡乱携子孙四十九人渡江。家于江西抚州南城白干(唐未年间)。南昌介冈饶氏《源流序》:唐初有文风、义存、蔺、坦诸公,其间世系缺略,昭穆莫辨。递传至福生元亮于鄱阳,仕唐德宗为浙东安抚使。自是族益昌大。
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乃是沿袭唐代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说明仍延续尊卑之分。所以汪氏在宋元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已经东移,武则天出身卑寒,虽贵为天子,而在民间仍受山东诸姓的影响,气得她重修《氏族志》以重新排位。所以,汪氏在宋代认定自己郡望为“鲁平阳“而不是已经走向没落的山西也是有这一文化背景的。上文中提到的万年双峰”琅琊”位于今山东临沂、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临沂诞生了琅琊王氏、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三大家族,临沂还是东晋司马睿皇族龙兴之地。而在黄巢等农民起义背景下,不少家族纷纷南迁进入江西,所以,在北宋,在唐代门阀制度的影响下,山东是汉人心目中的正统,很自然把自己姓郡望取鲁地。
饶氏在江南抚州等地的发展,是在唐代以后,在宋明时达到二个小高潮,所以今天也就有“临川郡饶氏”“武陵郡饶氏”新郡望堂号了。黄巢起义,从中原一直打到广州,所到之处,烧杀抢取,破坏极大。柳彦章,是王仙芝部将,黄巢农民起义军的一支,史载“中和五年(885年),黄巢余党柳彦章攻破临川,逐郡守,大掠而去。”从临川志上看,饶氏聚集地述陂为临汝旧城县附近,位于现临川西。自然难免其祸,而南迁南城白干。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