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饶氏平阳之辨(下)

作者:饶国平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日期:2015/8/14 18:11:56

 

三、“晋州平阳”在饶阳,不是“临汾”
让我们来看饶氏谱上“食采饶阳”、“食邑平阳”的古代分封背景。自周公的“封土命氏”分几种情况:一是既“封土”又“命氏”,二是只“封土”不“命氏”。最高层次的分封是“封国”,属既“封土”又“命氏”。国王对庶子、功臣往往实行“封国”制。如周王封周公于“鲁”,后来因周公扶佐周成王以长子伯禽代封,鲁地是“封土”,“鲁”又是氏族的称号。又如周王封姜太公于齐,齐地是“封土”,“齐”也是氏族的称号。封国的领导人叫国君。庶子一般都有卿大夫称号。国君对自己的庶子、卿大夫可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实行二轮“封土命氏”,也分两种情况。如鲁君封姬汪于颍川,只属“封土”不属“命氏”。汉代饶斌也只是封邑或曰食邑、采邑,并不是饶姓的得姓之祖。也就是说“饶阳”只是封邑而不是得姓之处。
封邑,通常是在某朝某代作出了杰出贡献后,统冶者给出的鼓励。
《黎川象岸二修谱系册帖叙》:予族氏先世居平阳即古幽州自宋改为真定府,即今晋州之地,秦汉以来仕宦不少,有凤公仕东汉,封鲁阴太守,管山西冀州进书入朝封赠“鲁阴侯”,立祠在山西冀州太原文水县双峰山,后之郡名有四:曰平阳、曰渔阳、曰晋阳、曰鄱阳、要皆平阳祖居一脉相承者也,鄱阳今之饶州威公四代孙曰勣(绩)者其居地在饶州白干,厥后君素公唐旌死节赐姓加食为饶,至汉公仕唐为渔阳太守始迁抚州仙源乡。后信公又迁建昌南城七十二都黄源,惧冺其所自来乃不忘祖居之名,遂改黄源为白干以贻后代。……明崇治十年甲寅岁九月吉旦,六代孙献莹。
象岸谱前半段基本说清了,“晋州平阳”和“晋山西”是二个不同的地方,解释了饶氏晋州平阳、鲁阴太守和晋山西平阳的关系,便后半段却套了另一个名人尧君素来解释饶姓起源,把得姓时间拉后到了隋未 “厥后君素公唐旌死节赐姓加食为饶” 有点傍名人的味道。这里我尝试作个简单的解释,唐取得天下后,为了表示大度,是对曾经头痛的敌人尧君素发过诏书,李世民说:“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李世民只是追封,可没有改姓,估计是象岸的宗亲为解释饶姓起源的一家之言。象岸是勋公后裔,这一说法在其他勋公谱上并没有发现。
其实在唐代,饶尧二姓就已经是分开来了。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夫人立身在世,姓望为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虽/即博学,姓望殊乖,晚长后生,切须披览,但看注脚,姓望分明,谨录元出州郡,分为十道如右:…第五河北(道)十七郡,瀛州河间郡,出八姓:刑(邢)、俞、家、玄、尧、邓、詹、祝…第八江东(南)道二十郡,饶州鄱阳郡,出四姓:饶、芮、铎、(此字待造)(王仲荦曰:“(此字待造),不知何字,或是(待查),或是象。”)
可见,在唐代,饶氏已经在江西饶州鄱阳一带已经是大姓。我在前面提到《介山饶氏族谱修编序》中一窜的地名已经让人头痛,孝感饶氏《饶氏本源录》:“自熹公之后,在汉有威公(鲁阴太守迁荆州刺史封平阳伯)、斌公(渔阳太守迁太子太傅赠校书大夫)“又提出了”迁荆州刺史封平阳伯“的新说法。在《广昌冠裳饶氏重修宗谱》引用历山谱上资料有记:“暄公----世居平阳古北幽州,今真定府晋州,僖公----居平阳古北幽州。娶李氏,并葬上○州。生子威。”特别要注意,晋州为河北石家庄一带,并不是“晋平阳”山西临汾,应是指河北饶阳。
 一字之差,却相隔千里。
四、“饶阳、安平”,南北地名映射之迷
饶阳:西汉高祖年间,饶阳始建县,以县在饶河之北,故名饶阳。曾先后隶属河间郡、幽州涿郡、博陵郡,唐朝初年,属瀛州,后改属河北道深州,宋朝初年,属河北道西路深州,后改属河北道东路深州,元太祖十九年废深州,先后改属南平州、河间帅府深州、真定路晋州,直至清朝雍正二年属直隶深州,1912年为直隶省深州,1913年属直隶省范阳道,后改属保定道,1928年6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饶阳县隶属河北省,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饶阳县属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先后隶属沧县专区、天津市,1960年改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置衡水专区,饶阳县改属衡水专区,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属衡水市至今。
安平:春秋时,境域属鲜虞国。战国时,县境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秦时属巨鹿郡。西汉始置安平县,并于县治西南25里处角邱置谷邱县,均属涿郡。新莽时,安平称广望亭。东汉初,复安平县原名,并废谷邱县。建初四年(79年)隶乐成国。延熹元年(158年),安平初属安平国,后隶博陵郡,郡治安平城。统安平、安国、南深泽、饶阳四县。三国魏时,安平仍属博陵郡。晋时,于安平置博陵国。统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四县。北魏、北齐、北周时,安平皆属博陵郡。郡治仍在安平县城。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设州。安平改属定州,十六年(596年)更属深州。大业二年(606年)还隶定州。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定州改为博陵郡。大业九年(613年)改博陵郡为高阳郡,安平仍属之。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平改属深州,州治初为安平,寻徙饶阳。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深州,安平还属定州。先天二年(713年)复属深州。北宋、金时,安平属深州。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废深州,安平改隶南平州,并为州治,领饶阳。太宗七年(1235年),南平州废,安平复隶深州。中统二年(1261年)改隶真定路晋州。明时,安平县属真定府晋州。清初,县仍隶晋州。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改属深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制,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安平仍属之。民国17年(1928年)7月,直隶省改河北省,直领安平县。民国26年(1937年),县划归河北省第十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安平县抗日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同年9月属冀中区二专区。民国29年(1940年)秋,属冀中区八专区。民国33年(1944年)6月,改属冀中七专区。民国35年(1946年)7月,又改属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7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九专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消,安平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5日,安平并入深县,1961年4月底复设安平县(含原饶阳辖区),仍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1月,饶阳从安平析出,县恢复原建制。同年6月17日,安平改属衡水专区。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仍属之。
南方在江西也分别有叫“饶阳““安平“的地名。
【安平侯国】西汉初元元年(前 48 年)置,治所在今江西安福县东南,东汉永元八年)改为平都县。
【安平王国】东汉延光元年 022 年)改乐成国置,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县)。
《漢書·地理志》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豫章郡領十八縣(侯國):南昌縣、廬陵縣、彭澤縣、鄱陽縣、歷陵縣、餘汗縣、柴桑縣、艾縣、贛縣、新淦縣(都尉治所)、南城縣、建成縣、宜春縣、海昏縣、雩都縣、鄡陽縣、南野縣、安平(侯國)。有67462戶,351965人。其郡轄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西省全境。
此安平原注“縣名,屬安平國,在饒河之陽,故城在今瀛州饒陽縣東北。”是否有误?安平应指今江西省安福縣東南。早在公元前 222 年秦王赢政时,安福就设置了安平、安成二县,后又多次升州郡,唐武德七年定名安福,一直沿用至今.安福地跨吴楚,安平为吴头,安成即楚尾,中有 1918 米高的武功山作天然屏障。安平县隶属九江郡,安成县隶属长沙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 ,平安县隶属豫章郡,安成县仍隶属长沙郡。
一南一北二个安平却让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命名为“鄡、饶”地名也同样存在南北呼应,如在江西现已沉入湖底的“鄡阳县”,在北方饶阳附近曾有“鄡”县。《后汉书》:“永元七年,國相舉奏之。和帝詔削東光﹑鄡二縣。”有注:鄡縣屬鉅鹿郡。鄡音羌堯反。立二十五年薨,子哀王崇嗣。立二月薨,無子,國絕。在《旧唐书》也有如此介绍:“陸澤、先天二年,分饒陽、鹿城界置陸澤縣于古鄡城。鄡,漢縣,屬鉅鹿郡”。
而江西“鄡阳县”东就是“鄱阳”,为“饶州”境。“安平侯国-安平王国”“鄡阳-鄡县”“饶州-饶阳”,而在鄱阳也有“饶阳驿“这一地名:玉山水马驿而西至信州,州治有饶阳驿。“饶阳驿,宋淳熙间在固圊坊。”饶阳驿而西,可至信州、弋阳之间之黄藤驿。李纲《梁溪集》卷14有《宿黄藤驿》一诗。经黄腾驿而西行,至弋阳县驿。难道仅仅是巧合?
咱们饶氏在江西人丁兴旺,为什么郡望不是咱们饶州呢?光辅公显然也看到了这个现象,所以把“鄱阳”列在四阳之内。介山谱上说,饶斌“因功封东平侯,食邑江南,加食为饶”,这可是指在江南得姓。
这些南北地名呼应,估计都是历次衣冠南渡的结果: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也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据徽州世家大族谱牒和程尚宽《新安名族志》记载:祁门胥山饶氏,“其先平阳人”。饶斌“为渔阳太守,迁居大梁”。宋宣和中,饶弘毅“仕歙州文学,因侨居祁西,后复徙胥山,望为武陵郡”。
颜真卿,因为在抚州任过官,后又在山东平叛安禄山,以他的经历来看这段历史背景,大家可能好理解。其实饶氏也和其他汉人一样,从北而南,而所有的人文地标,都是以人为本的,或思祖或生存,所以涎派出多个同名地名来。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因此,“平阳郡”之“平阳”也有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分支饶氏命名。即使是同一大宗,但因各有小支,郡望也有可能不同。
所以,平阳,在特定的语境环境条件下,内涵并不一样的,“平阳饶氏”之平阳,指山西临汾晋平阳时是指饶姓起源追思上朔至帝尧;指晋州河北饶阳时,是指饶姓得姓起源点之一或指先贤饶威;指渔阳时,则指汉代饶斌;指鄱阳时,则指在唐代已经在江西饶州发展成大族。饶光辅在写《饶氏宗支图序》时,也感慨地说:“故其望曰平阳、曰晋阳、曰鄱阳、曰渔阳,其实一也”。光辅公是聪明人呀,”平阳饶氏”其实只是文化认同符号,至于具体哪个地方,分不清楚就不用去分了,“天下饶氏是一家”。光辅公在北宋时可能还简单些,后世更为复杂,如临川堂:以饶氏主要居住地;惠风堂: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有惠政,得民心;朋来堂:南宋饶鲁,建 “朋来馆”用来招待学生; 其他:孝行、花间、敦睦、敦本、嘉庆、双峰等等。其实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去命名,不管是以名人事迹还是取地望,都是对自己家族文化的高度概括。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这些”商标化”展示的目的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传统。

(编辑:饶如龙)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