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饶氏文化

探寻上杭中都黄甸村

作者:王永坚 来源:上杭中都微信号 浏览次数: 日期:2017/11/29 10:20:00

 上杭县中都镇,是一个名闻遐迩的名镇。此镇有不少村子,历史悠久,人文丰富,我插队八年整的黄甸村,就是这样一个值得一记的村子。2015年春日的一天,我又回到这里,此番不为知青而来,却为这个村的姓氏前来探寻。

黄甸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五里地。村子三山环抱,气势磅礴,翠竹苍松,绿漫成趣。村前田畴平缓开阔,屋后梯田层层叠叠,一派田园风光。本村农家清一色姓。七十多户,四百多人口。村不算大,但其姓氏赫赫有名,相传他们系上古五帝之一——尧舜之后裔,谥号为,史称唐尧。省民政厅副厅长饶添发乃黄甸村人,饶姓发源于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避战祸秦乱,散迁四面八方,五十四世尧宣迁徙江西鄱阳(尧州)。至西汉,汉宣帝刘询认为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之圣,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的左边加了个旁,赐家改姓为,并下诏全国,凡姓均改为姓。我们从黄甸村族谱中了解到: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606年)平阳堂饶氏六十二世族人,由江西迁徙上杭,行至黄甸村,开基三世祖永满公见此地势险峻,山川灵秀,即定居于此。如今,在村口的小溪旁,我看到了开基修建的祈丰宫,它静立着。四百多年来,它承受岁月风雨的洗礼,显得斑驳沧桑,这座占地两三百平米二进式的建筑,有前厅、回廊、天井和正厅,古朴庄严。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来下乡时,这座殿堂里的神像被清走了,成了机器轰鸣的碾米厂,为周边几个村庄的乡民们加工稻谷,可谓世事难料,当社会归于常态,恢复了民间信仰,村民们再度满怀敬畏重新挂了匾,塑了神像,请回了庇护了他们四百多年的神明,再续香火。每年,饶姓村民于祈丰宫举行祭祖活动,十分热闹。宫边那株千年古树仍然枝繁叶茂,满目青葱,昭示着饶氏家族将世代繁衍、源远流长。黄甸村独特的人文被镶嵌在祈丰宫的正面墙体上——两面石碑的一面系明嘉年间年刻的《禁淘矿碑》,石碑字迹清晰可见。碑文写道:溪中矿砂,有灵风水;通乡会议,不许淘取;自口及源,永远禁止;犯禁拿获,公罚不贳;如有刀顽,呈官究治。86岁老人饶元芬说:四百多年前,先民们就有着朴素的环境保护理念;四百多年来,大家一直恪守碑文规定,把它当作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时至今日,黄甸的村民们决心传承禁淘矿碑的理念,下力气保护生态环境。另一面石碑是距今三百年清乾隆时所立的奉宪禁碑。碑刻:严禁流乞、逞强结党、聚赌、私宰耕牛。经呈报,准予勒石示禁。从两则碑文不难看出黄甸村饶氏乡民们质朴,自律的良好民风!

黄甸村一角

 

祈丰宫

我行走在卵石与水泥铺成的村道上,竹林苍翠,春草茵茵,放眼环抱山村的起伏群峰,那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向广东蕉岭,绵延而去,想着这古老山村不知又蕴藏多少故事。在路边新建的别墅式洋楼一幢庭院中,我拜访了耄耋之年的老支书饶添文,老人激动地说:我们黄甸村还是革命老区,1929年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从永定往上杭,途径黄甸村,协助在村里成立革命赤卫队,并授予一面有斧头镰刀党徽的军旗。上书来苏区黄甸乡赤卫队红军离开后,这支赤卫队秘密坚持革命斗争。直到1953年农村土地改革,工作队前来征集革命历史文物,饶添文才将这面红旗以及两枚赤卫队红袖章和两支驳壳枪上缴县文博馆收藏。村里一名有文化的青年叫饶桂源,写一手好字,成为红四军第二纵队宣传员。从中都出发到上杭一路沿途刷写很多标语。非常可惜的是,这位多才多艺的年轻战士在江西南昌地界,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激战中牺牲,年仅29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黄甸村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村背后大山绵延,全是原始森林,野兽时常进村惊扰,加之盗匪猖獗,村民自发组织护村队,家家户户皆备火药铳,一时习武之风气盛行。由清广东平远饶氏宗亲指导,以本村饶荣元,饶复祥为师,本村三十四位青壮年学了头步拳,练就了长棍,单拳、扣拳、扣棍、枪术、刀术、双钩、耙头、钩刀、双刀铁叉,藤牌盾术等多般武艺,成就了多位武功高手:饶元芬、饶添文、饶桂芬、饶传文……强健了身体,又保护了村子的安宁。村里又成立了舞狮队,名扬两省县镇。其小狮单人舞和大狮双人舞,最为精彩。在头戴大头佛面具手据葵扇逗引之下,舞出各种优美,令人惊叹的招式,腾翻、扑跌、跳跃、登高,走梅花桩,窜桌等辗转腾挪跳跃的高难度动作,最受观众欢迎。在逢年、过节、开业、集会、婚庆、参军等活动中,该村武术队舞狮队应邀表演。盛名传至广东梅县蕉岭县。

几天的寻访,让我重新认识了黄甸村。它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丰厚的地方。经历了四百多年世事沧桑的黄甸村,一定还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

(作者:王永坚 据微信号:上杭中都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