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贵州石阡木偶戏传承人——饶世光

作者: 来源:贵州文明网 浏览次数: 日期:2018/6/11 16:55:42

 饶世光,男,仡佬族,出生于1944年4月,石阡县坪山乡沙坪村盐井坝组人,读过初小,1965年正式出师并担任戏班班主,独立带班,在本县及周边县市演出。

饶世光的主要代表剧目有:《薛仁贵征东》、《乌泥河救主》、《秦王夜探北平关》、《打韩将官收樊梨花》、《磨坊会》、《谢文清南山放羊》、《文王访贤》等40余个,深受群众喜爱。他这个戏班的木偶戏技艺,是1855年四川籍人黄思民传来的。当年黄思民逃难到石阡坪山乡沙坪村,见该村的人很善良,待他很好,于是将其传授给饶家。据饶世光老艺人介绍,饶家的第一代传人叫饶德兴,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代传人,他9岁开始跟随文华戏班子学艺,1年后的一天,寨中有位唢呐师傅(俗名叫有缘菩萨)见他自己学着吹戏班中的唢呐,吹得很专心,反应快,于是把他收为徒弟细传。在戏班中唢呐称为“上首”,由于他学得非常快,之后的三年他就担任唢呐手。与他一起学艺的第五代传人共有5人,其中有他自己的三弟兄,他位居老二。他们一起学习的徒弟中,只有他学得非常快,无论是施乐,还是扮演角色,他一看就会,一学就懂。他记得清楚的一次,是在邻近的五德区(今五德镇)长新村张战元家唱子孙戏还愿,经受了一次考验。当时宾客较多,准备演剧目《乌泥河救主》,突然,戏班中的人员出差错,于是父亲决定改演独角戏,要求他一个人扮唱4个角色的唱腔,他临危上阵,演出效果非常好。父亲很高兴,并以他为例,教育其他几个徒弟要好好地学,要达到都能掌坛的程度。

74岁的大哥饶世印说:“我和他是由父亲一起传(指掌坛)的,由于我没有文化,他有点文化,所以我的各方面都不如他。我父亲也只对他强调,要他好好地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他对传承工作是这样说的:“你们不晓得呢,我的下辈接班人有8个,我自己有3个儿子,其中饶泽木基本上得行了。由于他们不能经常在家务农,所以我每年都是在过年、收割、秋种之余抓紧时间集中教演几次,我一定要按我父亲的要求尽最大力量传下去。”

饶世光老艺人,从学会祖辈传下来的木偶戏技艺,就自始至终担起传承的重任,尽管在文革期间遭受打击,戏班所用的衣箱道具被焚,被迫停演。但是80年代恢复演出后,自己一家人节衣缩食、想尽办法,才添制了现存的残缺不全的衣箱道具,并一直带领戏班不定时的演出。

饶老艺人对所在戏班木偶戏的整套技艺掌握得非常好,特别擅长吹、拉乐器。随着时代进步,在唱词和唱腔艺术上加以改进、创新、推动技艺的发展,无论走到哪村哪寨,均能见机行腔,作出精湛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2000年至今,他所带戏班每年有3个月左右时间在坪山尧上民族文化村作按待游客表演,同时,传承木偶戏技艺。2005年度命名为县级民间艺人称号。

  链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阡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各民族中的一种民间傀儡戏曲剧种,石阡木偶戏是我国古代杖头傀儡在黔域文化区的遗存,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杖头木偶戏发展的历史面貌。

音乐上,石阡木偶戏不仅遗存了高腔的众多曲牌,平弹板式及变化形式的原态,同时亦保留了石阡民间原本音乐文化的因子,是研究高腔、弹腔与黔东文化交融的重要例证。石阡木偶戏留存有独特的头子、服饰、道具,具有重要的造型艺术及服饰艺术的历史文化信息。石阡木偶戏有着独特的表演文化属性,其表演方式、表演场合、表演习俗、表演功能均具有十分丰富的人类学价值。石阡木偶戏拥有大量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事件的“撰本戏”,它是一部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石阡口头传播的“历史书”,儒家的伦理道德意识渗透其间。

 

    

  

  石阡木偶戏传承人饶世光。图片来源:铜仁微报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