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外新闻

“三沙聚"修水行记

作者:修水饶亚超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日期:2018/8/7 22:24:37

 2018728日,夏热如火。

清晨,从不同地方出发的一支支车队,载着来自全国各地饶氏家族的男女老幼正在向江西修水移动,飞一般的车速,远不及车上的人们更加急切盼望的心情,那份盼,已经盼了600多年。

此时,三沙发源地修水祠堂、酒店乃至沿线路上,都挂上了横幅、插满了彩旗、摆好了烟花爆竹、锣鼓喧天,大家都在忙碌着、准备着、等待着全国各地饶氏宗亲的到来。

这是一个三沙人感到特别激动和兴奋的日子,这是一个三沙人期盼了几百年的时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盼望回家团聚的日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从宋代饶氏宾公之子鑑、锜、镇兄弟三人避兵难迁于江西修水,分居白沙、黄沙、高沙(亦乌沙)。后世修谱时将由此分迁定居地命名为“三沙支”派系(简称三沙),鑑、锜、镇公的饶氏三沙后裔,有“千年的三沙、八百年分居,六百年传说”之说。

三沙从修水外迁到全国各地,最早应追朔到生于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的锜公(高沙始祖)之长子仕能迁崇阳伊始,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隨后是生于宋淳佑八年(1248年)的子英迁新吴,生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的子奇迁平江,生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的玉祥迁监利,生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年)的兴稼之三子(允和迁蜀、允恭迁通城、允宽迁广东)等。随着陆续的南迁北移,三沙后裔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扎根开花结果,三沙支成了中华饶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江西、湖北、重庆、四川、湖南、贵州、陕西、河南、广东、福建、安徽、广西等省市到处都有三沙宗亲聚居。三沙人丁发达,分迁广阔,那三沙到底有多少人散居各地,虽至今尚未有完整的数据,但按目前已联系上(有流源和谱序记载)的已达6万多人。

由于不断的迁移传播,使三沙花开千枝万叶,便也形成了无数的三沙传说,演绎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迁移的时间久远和人口分散以及历史生活条件等诸多原因,三沙人虽都盼望、想念着三沙,但何处是三沙?三沙人都在哪里?这些都是个迷。

几百年来,三沙人希望团聚,却都只能在梦里喊着、心里想着,从来没有让三沙人有相认相亲相拥相聚的机会。只有今天,在当今科技信息年代,三沙人才有机会相互联系走访,了解到各自居住地信息,血脉相连的亲情便很快地凝聚到一起了,为三沙历史的首次相聚留下了契机。

于是,由三沙后裔饶遂、饶明、饶亚超发起,饶浩松、饶倩兰(女)积极参与,饶恩强、饶浩应、饶有群等鼎力支持的“首届三沙聚会(修水)筹备组”很快成立,并在三沙全体宗亲的共同响应下,“三沙聚”拉开了响亮的序幕。

 

白沙,是月湾公(鑑公,宾公长子)创业开基地,这里是“三沙聚”的首站,集中点在白岭镇的白岭宾馆,此处是外迁三沙宗亲必经之路,宗亲们一路远程奔波劳累,风尘仆仆来到了白沙,此处便成了远道而来宗亲们的食宿休息地。

看,白沙宾馆今非昔比。门外,锣鼓喧天。门内,横幅标语锁门楣。厅中,桌椅整齐,大有“新亲家过门”之热闹景象。宾馆里的工作人员堂前奔跑忙个不停,厨房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香味。

午餐期间,宗亲们亲近有加,饱议别情,畅谈相思,开怀畅饮,一派血脉相连的亲热场景。餐后,车队齐发,锣鼓震天,直奔白沙始祖鑑公墓地。祖墓前,所有的宗亲均庄重严肃,大家一一向鑑公焚香祭拜,默默倾诉着对故土的留恋、对祖先的崇敬、对饶氏家族未来兴旺发达的祈祷!祷毕,车队整齐地向白沙祠堂进发。

也许是祖宗显灵,老天开眼,中午还火热的天空忽下起一阵小雨,为我们降温避暑。当我们下车祭拜祖墓时,天空又放晴了,祭拜结束,上车后又下起了雨,到了白沙祠堂时雨又戛然而止。

临近进入祠堂的地段,一路上均悬挂着迎亲的横幅,路边彩旗招展,锣鼓震耳欲聋。大家停好了车,各自下车徒步走向祠堂,这一路上,鞭炮和礼炮一路相鸣,一个个白沙长辈老者笑脸相迎,到处都是十分亲切的氛围。祠堂内,香烟飘渺,宗亲们殷诚地朝拜了祖宗,重庆代表饶恩强宗亲致感谢词。白沙祠堂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因支援国家建设1959年被拆除,20027月重建,20036月竣工。饶亚超父亲是白沙祠堂的老族长,当年为修建祠堂发现捐资共筹集了6万余元。

走出祠堂,宗亲们一一向长辈握别,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建议和祝福。在白沙宗亲的一路欢送下,车队驱车100公里来到了黄沙。这里是宾公三子镇公的创业开基地。

 

白岭宾馆

 

白岭宾馆午餐

 

祭拜白沙始祖鑑公墓

 

用装载机悬挂欢迎条幅

 

白沙祠堂

黄沙,是镇公(宾公三子)创业居住地,黄沙也是一个小镇,四面高山环抱,中间盆地,仅一条路可以直穿西东镇区。

车队刚进入黄沙镇,街口的鞭炮、烟花礼炮声就响成一片,礼宾队、乐队、锣鼓队、腰鼓队全部都集结在街道两旁列队迎接我们。我们下车后,一辆挂有“三沙聚”的车在前面开道,两个旗手领队,40人礼宾乐队、锣鼓腰鼓队紧随其后,欢迎的横幅跨街而悬,两边彩旗呼呼作响,200多宗亲队伍跟在后面缓步前行,浩浩荡荡在黄沙街头行进,此时,2公里长的街道上没有一辆车来往,整个街道全都是我们饶氏宗亲队伍。街道两旁鞭炮是十步一串,烟花礼炮更是五步一箱一直鸣放,整个行进路上一直没有停过。街道上许多居民都出来夹道欢迎摇手相望,纷纷拿出相机和摄影机,我们也都向两旁的乡亲们挥手致谢。鼓乐声、鞭炮声、欢呼声,整个街道顿时沸腾起来,烟雾弥漫了整条街道,好不热闹!而我们此时的感受只两个字“震撼”!

今天的黄沙镇属于三沙,今天的黄沙镇是欢乐的海洋,三沙宗亲为黄沙镇带来了欢乐和希望。黄沙镇,我们回来了!

在黄沙饶德书为首的宗亲带领下,大家来到了黄沙祠堂遗址-黄沙镇中心小学会场。校内,鲜红的舞台摆在正中,台下周围,摆放了整齐的桌椅,桌上,摆满了新鲜的果品等等。首先,黄沙长者饶德龙致欢迎辞,随后“三沙研究第一人”饶浩良、重庆代表饶恩强、湖北代表饶挺梅分别在上台致词,言语之间,无不充满了对血脉相连的宗亲们亲切问候和祝福,以及期盼更加团结的希望。

参观古祠堂并聆听了饶玉冰讲解一段饶氏古事:黄沙饶氏在此地曾有过一段非常鼎盛的时期,后来饶家族人在一次意外纷争时不慎打死了当时皇亲国戚家人,事后纷纷逃走外迁,没逃走的均被朝廷满门操斩株连九族,血洗黄沙而败落,黄沙人被屠杀的地方后取名为“血花洞”。此劫过后,幸免于难的仅三户人家回迁,因此如今在黄沙境内饶氏仅百余人丁。但黄沙饶氏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家族。老祠堂损毁于1973年特大洪水期间,后一直没有条件恢复重建。宗亲们有的在古祠堂遗址处拍照留念,有的抚摸着几百年前的花岗岩柱基石和门槛石,与祖先进行一场跨越时间及空间的心灵感应和交流。

时间过得很快,下午17时,一行人在黄沙宗亲的欢送下继续驱车40公里前往高沙。

 

队伍前行在黄沙镇街道上

 

 

黄沙镇中心小学

 

三沙研究第一人饶浩良

 

黄沙老祠堂遗址处留影 

高沙,是琦公(宾公次子)的创业开基地,如今的高沙,座落着一座宏伟的大祠堂,四周开阔,格外大气,前面是清澈的修水河绥绥流过,给人一种人间仙境般的感觉。

车到祠堂已近黄昏,车还没停好人没下车就鞭炮锣鼓声大作,迎接宗亲的队伍早已摆上了长蛇阵,饶名根带领众高沙宗亲出来迎接,一队小朋友在旁使劲的挥舞着饶氏小红旗,齐声欢呼“欢迎欢迎”,脸上洋溢出一种无比亲切的亲情和稚嫩的笑容。

走近祠堂,所有的宗亲被眼前这座雕龙画凤、宏伟壮观的祠堂镇住了,个个点头称赞,好像立即体会到了三沙饶氏精神和回家一样的感觉。

因天色已晚,为抓紧时间照相,记录下这重大的历史时刻,所以还未踏入祠堂就先照个全家福。由于没想到今天会来有这么多人(报名160多人,实际260多人),照相设备没带广角镜,一些宗亲没能入镜,有点小遗憾。

急促地照完相后,开始祭拜祖先和参观祠堂。厅里,分上下两个厅堂。下厅三面分上下两层,厅堂中间露空,嵌花地面的天井摆着两个大焚炉。厅上,摆着世代祖宗的牌位,大家一一上香叩拜。礼毕,再从左右两边上戏台,从戏台前后左右观看,雕樑画栋,书画花鸟,这是一个古典式老祠堂,令人心旷神怡!

据饶名根介绍:高沙祠堂建筑面积946m2,其中中间主楼426m2,辅房520m2。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39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祠堂大部分被损毁,1992年重建,20168月改扩建,20181月全部竣工,历时一年半时间,耗资130多万。高沙饶氏人丁虽不多,但非常团结,为改扩建这个祠堂,就是在他一声提议下,高沙饶氏上下积极响应,各尽所能,一气呵成,说到这里,他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晚饭就在祠堂下厅堂用餐,近 300人聚在一个厅堂里,竟然还有很多空间,并且楼上厅堂后边还留有空位,可见这建筑物是多么的规模宏大!

席间,大家把酒言欢,畅叙亲情,洋溢着一片欢乐与热情。

餐毕,夜幕降临,一场盛大的联欢晚会在祠堂外举行,不仅有前来参加活动的全体宗亲,还有当地的其他族人也参与了观看。各地支房宗亲代表踊跃上台演唱、诗歌朗诵、时装秀以及各种舞蹈等节目徐徐上演,真正体现了一个和谐幸福、自娱自乐、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会间,本次活动赞助者饶遂、饶明、饶浩松、饶恩强、饶帮灿、饶真兵,来自四川、重庆、湖南、陕西、贵州、广东以及湖北武汉、崇阳、赤壁、江夏、咸宁、咸安、浠水、鄂州、蕲春等地宗亲代表,修水三沙承办方代表白沙饶亚超、黄沙饶德书、高沙饶名根,先后上台与大家见面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高沙列队欢迎的小朋友

 

 

 

高沙祠堂正面

 

 

高沙祠堂大合影

 

 

高沙祠堂内景

 

 

各地宗亲代表发言情景

 

次日晨,宗亲们从宾馆早早起来,有的在修水河畔漫步观赏自然风光,有的在河边的凉亭中研究起了家谱。7:30返回高沙祠堂吃早餐,每桌上了两大盆修水特产三都手工米粉加煎土鸡蛋,美味十足。随后各支系和各地区的部分宗亲,分别合影留念。

挥手告别高沙后,外地宗亲们驱车前往修水县城参观了素有“苏门四学士”、“宋四家”、“一祖三宗”之称的黄庭坚纪念馆,深切感叹修水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随后参观秋收起义纪念馆,这里曾创建了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高擎起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军旗,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仔细听取了讲解员介绍秋收起义的全部过程,大家无不深受感动,深深感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就没有我们三沙团聚的机会,我们应感谢革命先烈的付出,感谢中国共产党!

上午参观结束后,我们赴“萍水相逢"餐厅午餐。其实我们不是萍水相逢,我们是骨肉相连的亲人,我们带着祖祖辈辈对亲人团聚的企盼,来完成几百年心愿。

惜别时,车上车下全都是泪流满面泣声一片,紧紧抓住的手就是依依不舍放不下,千般叮咛万般嘱咐,“一定要回来看看”、“一定要出来走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的暂时分离是为了明天更长久的相聚。

本次相聚,是分离了600多年的三沙人历史首聚,将永久地载入三沙的史册!我们平时梦叨着三沙,我们今天终于回到三沙圆梦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自豪,我们全体三沙人展示天下饶氏一家亲的精神。我们要继续光大三沙,把三沙建设成更加团结、富强、兴旺发达的三沙。

修水河畔四川宗亲向饶浩良请教家谱

 

高沙后裔五七支部分宗亲合影

 

黄沙后裔千二支部分宗亲合影

 

秋收起义纪念馆合影

 

(文稿报道:饶亚超(修水)、相片提供:众三沙饶氏宗亲)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