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饶兴礼和“湖北第一社”

作者: 来源:浠水新闻网 浏览次数: 日期:2019/2/2 22:30:11

 

1952年,饶兴礼(右二)参加劳动蔡定文摄

1952年,饶兴礼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的湖北省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蔡定文摄

1952年2月,饶兴礼(左6)带领12户农民组成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蔡定文摄

  六十年前,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当农民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的时候,遇到了三大困难,即耕牛、农具和劳力,有的农户缺少耕牛,有的农户缺少农具,有的农户则劳力不足,这些困难,仅凭一家一户单耕独种是很难解决的。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当时的中共浠水县望城乡支部书记饶兴礼,在浠水县委的帮助下,串连12户原有换工和合伙搞副业生产习惯的农民,整合资源,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饶兴礼农业合作社。

饶兴礼农业合作社成立后,不断发展壮大,1952年,有12户入社,1953年27户,1954年达到70户。入社后的农民不仅彻底解决了农耕三大困难,而且收入也在逐年增长。据浠水县档案馆保存的1955年“中共浠水县委农工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一九五二年入社的杨先明等四户社员,他们在入社前一年农、副业纯收入(该地区以秋季收入为主)为995元,入社后第一年秋季纯收入共1193元,比入社前增加19.9%;一九五三年秋季纯收入1354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13.4%;一九五四年秋季纯收入1545元,比一九五三年增加了11.1%,比入社前一年增加55.2%”。

另据新华社记者崔葆章、张国翰1954年2月22日的一篇报道:“记者和望城乡任何一个农民谈起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好处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会谈到去年该社车水抗旱的情景:插秧时大旱,田里没有水,连很多塘都干了,单干农民和互助组插不下秧很着急,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却集合社内的四十多个劳动力,创造了历来没听说过的“湖水翻山”的奇迹,把山后的湖水车上山头,浇到山前缺水的大田畈里来,保证该社一百多亩田及时插上了秧。周围单干农民和互助组的三十多亩田,也在该社帮助下及时插上了秧。”

饶兴礼农业合作社有什么魅力如此吸引人,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呢?通过翻阅史料发现,饶兴礼农业合作社除了能让人们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饶兴礼农业合作社能整合资源,凝聚人心,给人梦想和希望。

1952年4月19日,饶兴礼随“中国农民代表参观团”赴前苏联(今俄罗斯等国)参观学习。当时赴苏代表团成员共190人,由当时中央农业部副部长张朴池率队赴苏。在《饶兴礼访苏归来谈办社》中饶兴礼说:“我们坐在火车上,

看到许多地方下了雪,沿路我们首先听到了轰隆隆的声音,接着就看见了很多很大的拖拉机,铁路旁边还有拖拉机站,大家都很稀奇,高声大叫。我们看见苏联农民都是用机器种田,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快活”。这段话足见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落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人力物力资源整合互补,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的唯一出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趋势。《饶兴礼访苏归来谈办社》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次我回来谈了访苏的经过后,我们农业合作社和全乡同志思想明确了很多,以前很多人搞互助组和合作社,不晓得搞到怎么样程度,往日只是说到社会主义,但是不晓得社会主义是怎么样的东西。特别是到了社会主义是不是一样的生活?劳动得多的和劳动得少的是不是得一样的东西?害病和老头老了怎么办?大家听了我的专题报告后,明确了社会主义是要机械化和集体化才能达到,明确了是按劳取酬,并不是吃大锅饭,害病和老头都有合理的照顾,大家都放了心。”

可以说饶兴礼从苏联参观学习归来,给翻身的农民带回了梦想和希望,有了共同的梦想和希望,就是凝聚力。当然,作为饶兴礼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饶兴礼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1959年11月,原黄冈地委(现为黄冈市委)和浠水县委分别发出《学习饶兴礼的通知》:“饶兴礼同志始终以一个普通社员的身份生活在群众当中,他在苏联参观一回来就挑起粪桶下地参加劳动,从没改变劳动者的本色。他碰到什么就干什么,不懂的就向别人学习。社员们称赞他‘不甩牌子,不摆架子,听得进社员的话’。因此,他和社员没有任何隔阂,为广大社员所热爱。”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饶兴礼从1952年初办农业社时起,一直在致力于农业技术革新,推广了胜利籼、岱字棉,增加底肥,秧苗5×8寸密插,稻谷产量比办社前大大提高了。但他不满足,1953年,他开始试插二季稻,这是该地区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但由于季节节点没有把握好,还没等二季稻成熟,一场霜冻造成二季绝收。但饶兴礼没有气馁,他总结经验教训,继续试插,第二年,他根据季节的变化,同时试插了两种水稻,即一季晚籼稻和黄毛粘。由于一季晚籼生长周期长,成熟晚,属迟熟品种,还没等长成就突遭霜冻又一次绝收,但黄毛粘生长周期短,赶上了节点,有收成。据此,饶兴礼十分肯定地得出结论,该地区能种二季稻。他大胆创新,改革耕作模式,将水田由一季改为两季。1956年在湖北省委提出“五改”号召下,饶兴礼发动群众,着手籼稻改粳稻,面积达到90%以上,产量迅速提高到八百八十斤。随后,他继续试种,夺得“油(菜)稻稻”、“麦稻稻”模式一年三熟好收成。

因此,1956年饶兴礼获得全国水稻丰产奖章。1957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湖北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58年,虽然该地区遭到百年少有的八十多天干旱,但稻谷亩产却达到1025斤,比1957年增加39.2%。通过改革,饶兴礼和社员们尝到了甜头。

在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带动下,望城乡先后成立了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乡已有8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1955年,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饶兴礼农业合作社更名为“十月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饶兴礼带头建立了浠水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即十月人民公社,此后,饶兴礼历任浠水县县委委员兼浠水县十月公社社长、十月区区委书记,望城公社党委书记等职。1965年调湖北省工作。1966年1月任湖北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任,被华中农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68年2月任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并兼任湖北省工农青妇联办公室主任、湖北省贫下中农协会主任,1975年至1977年间还兼任中共浠水县委第一书记。1980年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湖北省农会主席。1986年起任中共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部、农村政策研究室、农委顾问。1993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95年8月离休。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常委。2000年5月20日病故。

2009年饶兴礼获评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荆楚人物和“荆楚楷模——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提名奖(获颁银质奖章)。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