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中国近代政治家梁启超清末作有咏志诗《壮别》:“赫赫皇华记,凄凄去国吟。出匡恩未报,赠缟爱何深。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
近日,我们抽空查阅了清代戏曲《皇华记》相关专家研究文献,结合史志记载及大埔饶氏族谱等文史资料综合分析,对《皇华记》作者大埔饶重庆有了较明晰认识,现整理成本文,抛砖引玉,以示同好。
《皇华记》内容提要及序跋
剧写岭海裳华在黔地为吏,被派押运铅船至京城。船户邓国志等人结伙,想鲸吞这笔生意,他们在途中以种种手段破坏,致使部分铅觔失落,船只毁坏。裳华为捞铅,修补船只,以致行期一误再误。后来大雨拥沙,河床增高,船只难以行走。裳华盘缠用尽,冻守桃源,只得典当衣服,四处告借。途经五载,历尽艰辛,终于将铅觔运到京城。邓国志因作恶多端,被送到官府衙门追赔水脚。他万般无奈。苦求裳华。裳华历数其罪后,才让他回原籍。归途,裳华想自己五年的痛苦经历,不胜感慨便提笔作(皇华记)传奇以志之。回黔后,他补授斯邑,与家人团圆。该剧2卷36出①。
下编传奇四著录,谓作者:“常艺圃,字里、生平皆未详②。”
作者裳华,岭海人,字艺圃,生卒年未详。知有传奇一种传于世。序跋中含:自序;自跋《皇华记》曲谱后;题词有:太平戚学标(鹤泉)、武陵刘秉彝(叙堂)、合浦李符清(载园)、阳湖杨元锡(云珊)作《莺啼序》、湟川李连城(璞莽)、涪陵文如筠、弟重熙(皋田)作《满江红》、弟炳(星垣)作《跋(皇华记)曲谱后,步李璞庵刺史元韵》③。
国家图书馆藏有两套嘉庆十三年(1808)刊本。
戏曲史学者考证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兴勤④:
“据《皇华记自序》,本剧写于嘉庆八年(1803)仲夏,题“岭海裳华自识于湘江舟次”。
据署名“弟重熙臬田”所作[满江红]:宪翰青箱,旧业是,瀛州阆苑。独伯氏,蹉跎四十,明经作县。十载囊书游帝里,一官骑马来罗甸”。知其人四十岁前尚困顿场屋,功名失意。至四十始以明经及第,出任县官。宦游十载,五十岁时,“骑马来罗甸”。罗甸国,今在贵州黔西县一带,此借指贵州。
其弟裳炳(字星垣)在《跋(皇华记)曲谱后,步李璞庵刺史元韵》中称:“五十之年忘鬓白,耿耿剑气空中模。失马何遽不为福,人世忽于鸟过目。不见同行肅与雷,津门尚笑便门哭。(自注:肅司马、雷刺史同兄守东津门,积劳先后卒。)……西江一掷二百万,贷粟监河真可怜。五载风涛憔悴尽,穷途当笑余歌兴。……书剑飘零博一官,征袍才卸又移山(自注:兄拣发铜仁军营署偏桥半载领运。)”知其人入黔时年当五十,负责水上运输凡五年。以文士入军营,故作者《自序》有“生乃与哙等伍,势则使然”之叹。偏桥,在贵州施秉县东,濒临沅水。作者至铜仁军营未久,便调往偏桥任领运,故称“征袍才卸又移山。”
杨元锡《莺啼序》谓:“从兹后,风流云散,鲲鸿不解相思苦。又谁知、仗剑黔中,折衡樽俎?万里关山,捧檄独往,冒蛮烟瘴雨。……可怜星使,风雪乘槎,下空泠滟澦。过秭归,一炬惊人,辛勤何补?甫脱愁城,旋填苦海,九江又触阳侯怒,把廿万官铅沉水府。文章憎命,由来狡狯,词人难免,鬼欺神妒。”知其领运运铅船只,曾在秭归因船上起火几乎酿成灾难,至九江又因风急浪高,所运廿万官铅尽没于水,作者并因此而丢官。
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教授⑤通过对历史档案等考证,主要有:
《皇华记》序言自署即为“岭海裳华”,剧本第二出《登程》自报家门:“下官裳华,字艺圃,岭东人氏也。”明清戏曲中有不少剧本敷演的就是真人真事。根据剧本题辞及内容可知,这位裳华是广东人,在贵州某地担任县令,受命从贵州运铅进京。但剧本正文题署“裳华之子填词,小印山人评点,“裳华”及“裳华之子”显然用的是《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之典:“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这都不像真实姓名。
注意到剧尾有两篇题跋,分别署“弟重熙皋田”、“弟炳星垣”,后者下方有一印章钤“伯子饶炳”。题跋一人姓饶,另一人也应姓饶,即为饶重熙;既然是兄弟,那么这位广东籍作者也应该是饶姓。《皇华记》传奇内容正是写督运京铅故事,查道光版《茶阳饶氏族谱》及民国《大埔县志》,饶重庆家世生平与 “裳华”无不相合,此剧即作者自况之作,因此可断定 “裳华”作者实际上就是大埔人饶重庆。
县志家谱记载及其他
道光版《茶阳饶氏族谱》记载:饶重庆:字绍芳,别字润圃,汀之长子。年十五治《书经》补邑庠生,乾隆辛卯(1771)首拔补廩,丁酉(1777)科选拔贡,戊戌(1778)朝考高等,充《四库全书》馆校录,肄业大学生。生乾隆乙亥(1755)十月十一。娶江氏,生乾隆丁丑(1757)
民国《大埔县志》卷二三记载:饶重庆,字绍芳。十岁能文,十三能赋,成童游庠,次年以第一名食饩,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会考,五十三年(1788)考职俱第一,授州同不就,复考授镶黄旗敎习,期满授贵州龙泉县知县,署正安州知州,督运京铅回省,历任桐梓、施秉、玉屛知县,有政声。即翁方纲哭崇魁诗所谓“他年令侄飞腾起”者也。著有《皇华记》存于世。
另《大埔县志》卷三二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吏部尚书管理国子监事务刘墉以饶重庆等国子监教习满三年奏请以教职或知县用。
李宗昉《黔记》卷一记载:“杜钧字景宋,号藕庄,江西新建人。以进士为云南太和县令,改易门,摄镇雄牧,以事谪戌贵阳,能诗。汉军刘永安、云梦万化成、大埔饶重庆并以州县罢,日相与吟咏。重庆作《落花落叶诗》八章,咸属和。钧成八十章,人传诵之。”
此外,嘉庆己巳年(1809)刘永安(古山)所作戏曲《鸳鸯扇》中题词者之一有饶重庆。李腾华《鄴芸文集》万化成序曰:“今豫章鄴芸李君,昔日黄堂佳公子也。性英敏,好古善文,派吸西江神髓,屡试棘闱不第。徒以青衿奔驰南北,至今无成,入幕黔中十三年矣。余相见恨晚,于己巳冬始得与杜藕庄、刘古山两刺史、饶坦园明府五人结为文字交。”知当时饶重庆与李腾华、万化成、杜藕庄、刘永安同在黔南为官,年纪相当且为文坛好友,他应还有一别号“坦园”。
饶慎(淑娟)诗句
饶慎(字淑娟),潮州府大埔茶阳人,女诗人,系饶重庆女儿,同邑岁贡生增城训导张彦谦妻室。《潮州诗萃》⑥载有她三首:
1、《家君铅差竣事旋黔题补龙泉不胜欣幸》
五载浮槎道路忙,全叨梓谊助归装。花封补授恩稠叠,萱草纷披福荫长。骑竹携筇非一地,牵衣捧酒定千觞。兰陔已壮飞凫色,指日公车下此方。
2、《初到正安州省亲》
隔别慈颜十五秋,而今得侍正安州。重闱欢聚叨恩重,回首茶山路正悠。
3、《家君运铅铜进京五载未返赋此志怀》
五载风波苦泛艘,可怜王事独贤劳。深惭身作裙钗女,未得滩头助一篙。
她的诗中涉及黔铅京运的叙述,也写明饶重庆任职龙泉知县及知正安州事实,是对《皇华记》作者系饶重庆的一个有力佐证。
饶重庆在大埔老宅书斋称“曜紫轩”,今仍存。嘉庆十三年(1808)出版《皇华记》刊本标注“曜紫轩”,这也是作者身份一个佐证。以前有专家误识为“耀紫轩”,特更正之。
清代黔铅京运自雍正十三年(1735)始至咸丰三年(1835)中断,持续长达119年,平均年运黑白铅450万斤以上,自黔西北大定府经四川永宁、重庆,湖北汉口、江苏仪征、直隶天津至京师,水陆行程万余里,数以万计的官吏、背夫、船夫、水手都投身其中,对清代经济和贵州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皇华记》是一个鲜活的实例,饶重庆以其亲身经历,讲述了黔铅京运途中的种种遭遇,也揭示了这一浩大工程中的种种弊端。作为一种写实性作品,《皇华记》不仅有戏曲研究价值,而且对史学界研究“黔铅京运”也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附:饶重庆家族简况及行略
饶重庆家族为广东茶阳饶氏科举官宦世家,系当地明朝著名“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裔孙。其老祖屋即今茶阳城内东门旁“冬官第”分祠堂。曾祖父饶名臣为太学生,祖父饶元智为增广生,生三子:泉、汀及崇魁,父辈三兄弟文誉澡一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同年食饩,广东学使翁方纲题有“三凤齐鸣”,并为其父汀和崇魁作有合传。
父汀(1735-1778),字和酳,号鹤翁;幼有至性,数岁母病即谨侍汤药,以廪膳生需次入贡。工与古诗词,家虽贫,见人困口必力周之。教其子不少贷,卒以有成。
叔崇魁(1737-1776),字和恒,号探云,乾隆戊子(1768)举人,辛卯(1771)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
同宗族叔饶庆捷(1739-1813),号漫塘,人称“太史公”,乾隆乙未(1775)进士,进翰林院在四库全书馆任过分校官,
“冬官第”分祠堂
三凤齐鸣
饶重庆行略
乾隆乙亥(1755)十月十一日出生。
十岁能文,十三能赋,成童游庠。次年(1770)以第一名食饩,时15岁
辛卯(1771)首拔补廩,时16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其叔崇魁卒于京都,时21岁。
丁酉(1777)科选会考拔贡,时22岁。
戊戌(1778)朝考高等,充《四库全书》馆校录,肄业大学生,其父汀当年去世。时23岁。
乾隆五十三年(1788)考职俱第一,授州同不就,复考授镶黄旗任国子监敎习。时33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吏部尚书管理国子监事务刘墉以饶重庆等国子监教习满三年奏请以教职或知县用。时37岁
乾隆六十年(1795)年前后补缺贵州铜仁军营,在偏桥半年后领黔铅京运。时40岁。
嘉庆二年(1797),知署正安州知州,主持加固四城门,并维修四城楼,正安州志有记。时年42岁。
嘉庆三年-八年(1798-1803),领黔铅京运前后五年。时43-48岁。
嘉庆九年(1804)后补授贵州龙泉县(今凤冈)知县,现存县志佚记,时49岁。
嘉庆十三年(1808),《皇华记》填词刊刻出版,时年53岁。
嘉庆十年后历任桐梓、施秉、玉屛知县,有政声。
晚年返乡安度,卒年不详。
(作者:饶宝忠、饶如龙,完稿于2022年2月10日)
参考资料
①《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②《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③《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编著,齐鲁书社1989年)
④ 赵兴勤:“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7卷第2期)
⑤郑志良:“关于《古本戏曲丛刊》八集编纂的一些问题”
⑥《潮州诗萃》(原广东通志馆总纂温廷敬(1869—1954年)所编)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