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饶有武:续修家谱之我见

作者:湖北赤壁饶有武 来源:赤壁上官仁庄吧 浏览次数: 日期:2013/7/14 10:32:06

 

饶有武:续修家谱之我见
 
一、续修家谱应改为横排本
在甲骨文之后,古人写文章普遍采用竹简,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右手执刀,左手按简,自上而下,方便顺手,这就形成了竖排的习惯。有了纸和笔后,竖排就没有必要了,由竖排改为横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因为人的两眼是横排的,看横排的比竖排的文字看到的范围要大得多,阅读速度要快得多,阅读变得很轻松,眼睛不易受累。有一个成语叫“一目十行”,形容看书看得快,但没有“一目十排”的说法。另外横排文字比竖排更节约篇幅、纸张。比如生卒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1911.10.2~1989.5.18”,比用汉字显然节约了篇幅。
竖排改横排是一次重大改革,具有一定科学性。其科学性在于根据人的生理特点,能提高阅读速度,减少眼睛的疲劳,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九修时有人提出改为横排,但遭到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谱不可与书等同”,真是荒谬之极!谱不是书是什么?谱必须用竖排的科学道理何在?难道谱是不用文字不用阅读没有书的本质属性的空中楼阁?一个家族应该与时俱进,家谱也应该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需要而改变,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阅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适应社会,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二、新写的文献要用白话文,要标点
其实古人口语用白话,写文章的书面语才用文言文。除了尊奉儒家经典的原因外,还有故弄玄虚的原因,是历代统治者采用的愚民手段之一。儒家经典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时期的口语,儒家经典并没有脱离当时的语言环境。人类的语言是发展的,各国口语与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同步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中国长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分家这一奇怪的现象,对文化的传播,对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起到了阻碍作用,是极其消极落后的。现代人早已不用文言文来思维了,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都不会使用,文言文早已退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孔夫子写的文章,现代人看不懂,现代人写的文章孔夫子能看懂吗?肯定同样看不懂,这是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我们现在写的文章几百年或几千年后的后人能看懂吗,他们可能同样看不懂我们现在写的文章,因为语言会继续发展。怎么能认为之乎者也才是文化呢?
文言文释读艰难,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与外语差不多。要是不断句标点更是无字天书!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很坦率地对别人说,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说了大实话,比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强。陈云也指出:“古籍不标点、断句,即使古文基础很好的人也难读。”由此可见,没有断句的文言文给古今不少大学者的阅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更何况只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呢?有些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如何断句,就是在专家中都有争议,有的说要这样断,有的说应那样断。不断句标点的文章容易引起误解或歧义。如“生子四可瑚可琏迁四川成都府可旬止可代止”,你说是可琏迁四川呢,还是可瑚可琏都迁四川呢?要是没有好些工具书,花大量的时间,谱牒上的文献我是看不懂的,不知诸君能看懂多少。
《韩非子》上记录了一个笑话:尧时有一名乐官名夔(kui四声),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足,你信吗?”原来他看到“夔一足”之说。“夔一足”,标点后是:“夔,一足”。意思是如夔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就足够了。但鲁哀公理解为“夔只有一只足”,闹出了笑话。这个故事说明了在春秋时期不断句标点的文言文就给当时的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有我们都知道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本来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但客人却念成“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意思就完全相反了。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不断句易引起歧义和断句标点的重要性。
过去谱上用不标点的文言文是由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春秋时代根本就没有标点符号,后人觉得读起来太费劲,就逐步创造了一些符号,到汉朝出现了只有两种符号的句读符号,一般只用于教学或校勘,出版物上不用。一直到清朝末年才模仿西方人使用的标点符号,1920年由国家颁布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议案,1951年颁布《标点符号用法》,要求全国遵照使用。现在为什么还不用标点符号呢?那些热衷于无标点的文言文的人,你们自己能读得懂吗?文章写出来是干什么的?是给人读的。读家谱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是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吗?当然不是,读家谱的大部分只是一些认识三、四千常用字的族人,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你还要他象猜迷语一样猜来猜去,这不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吗!大家早就不用文言文写作,因此写出来的文言文难免装腔作势,甚至狗屁不通,这给阅读更增加了难度。写这些东西写的人自己写得汗直滴,看的人看得汗直流,是何苦呢!
   有人可能认为搞一点古东西让别人看不懂,就见得我族有文化。正好相反,这恰恰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文化人因为有文化,能接受各种信息,视野开阔,能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新技术,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总能高人一筹。文化人不需要装有文化,没文化的人才爱装有文化,生怕别人瞧不起。没有文化但不能装有文化,没有见识不能固执已见。
   家谱中有些传是请外姓人写的,为什么?我不说你也明白,是因为我族中无人。就是在目前我族人之中,还有文盲,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白话文,整体文化水平低。正因为如此,认得几个字,会写几个字的人就鹤立鸡群了,他想保持这种优势,因此故弄玄虚,弄一些装腔作势狗屁不通连自己也不知所云的不断句的文言文来愚弄族人,这是一种罪恶的想法!
   不但新编的文献不能用文言文,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人力将《世系》、《世传》、《世祀》等重要文献在保留原文的同时用白话文解释,剔除罗嗦,保留历史事实。让文化水平较低的族人也能读懂家谱,了解我族的发展,激励族人的意志。
新写的文献应该言简意赅,既要把意思表述清楚,又不要啰嗦。不用生僻字,力求通俗易懂。饶次守官为翰林侍讲,皇帝的顾问,专门给皇帝解答知识上的疑难问题的,可谓文化人了。可他写的《进谱表》270字,只有69字与主题有关,其余全是不着边际的奉承话。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现在不能再有这种文风了。每一次续修都会增加一些新的文献,还要加格添丁,要是不节约篇幅,只顾自己啰嗦够,大过其瘾,修来修去谱得用车来拖了。我们要为后人想一想。
三、配偶要有较详细的信息,女要入格
老谱中配氏只有一个姓,连名都不写,这是重男轻女的封建糟粕,应该更改。妇女也是家族成员,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应该有较详细的信息。“配氏”是对妇女的歧视,新修可以改为“妻”,这是对妇女的尊重。新编部分无论男女,除生死葬外,还可以加上学历、职业、职称、职务等,妻应有娘家地址。古代读书人少,不存在学历的问题,读过几天书的记为“业儒”。除务农外,做其他工作的也少,不存在职业的问题。同样职称、职务的问题也不突出。现在时代不同了,人口流动性大,工作多种多样,受教育的机会也要多得多,因此要有较详细的信息,以此反映出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半数家庭没有生儿子的机会,所以女儿应该和儿子一样载入家谱,体现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
四、要用电脑排版、胶印,要加强校对。
铅字排版印刷已淘汰,被激光照排系统所替代。淘汰有淘汰的道理。电脑排版、胶印比铅字排版印刷效率高,易修改,质量要高得多。家谱应该采用新技术。九修家谱上有好多字没印出来,只有一个空,有的字残缺不全,用放大镜也看不清楚。这将给后续带来非常大的麻烦。打字员不可能用很多的时间来把不清楚的字搞清楚,搞不清楚只好丢开不管了。本来原谱已是错误百出,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了!九修谱上一篇文献上有“闻元逼宋海人无膺泪泣七日不食”,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当初我断句为:闻元逼宋,海人无膺,泪泣七日不食。只能这样断了,但“海人无膺”是何意?我花了好久的时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了浩良先生寄给我的资料,八修上是:闻元逼宋入海抚膺泪泣七日不食。重新断句为:闻元逼宋入海,抚膺泪泣,七日不食。这才搞清意思。象这样的错误,在九修谱上还有不少。印出清样后先由续修人员根据老谱校对,再返回各庄与各家各户见面,尽量将错误降到最低。靠少数人校对是不行的,要分卷指定专人校对,并将校对人的名字刊在谱上,以加强责任心,出现错误的让后人骂去。
   续修时将电脑打印的全部资料存入一硬盘中,以后再续修时只要将此硬盘上的数据拷贝到新硬盘上,在此基础上修改、添丁即可,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硬盘就是一本电子家谱。每次续修时新购置一个硬盘,前修时的数据保留原样不得更改,作为历史资料。大硬盘可以分成若干个区,每次续修用一个区。将前修的数据复制到后一个区,在后一个区中修改,前修数据不变。或者用SD/MMC存储卡,或刻录成光盘,价格更便宜携带更方便。
   要特别注意,有些生僻字用五笔打不出来,不能用同音字代替,可以用全拼打出来。如“汣”、“玙”、“玥”等字必须用全拼才能打出来。国标码之外的汉字打不出来则要造字。不会造字的要描述字形,不能只取该字的半边代替。九修时用的铅字排版,很多生僻字没有铅字,又不会制作新字,只好用同音字代替,或只取半边,结果出现不少的白字。
   新家谱可采用16开本(或A4纸),正文用五号字或小五号字,我现在用的就是小五号字。可用表格式。页边距要小。
五、宗谱要馆藏
前八次所修谱牒仅存八修一套,这套谱是楚坚所保存,楚坚公为保存家谱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抹!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九修增加了《管谱公约》,这个公约写得很好,对宗谱的保存制订了严格的措施,如专置木箱、防腐存之、谱锁分离、具条借出、定期归还等,可见大家认识到了宗谱保存的重要性。但这些措施还是不能保证宗谱万无一失,遇到虫咬鼠伤或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力时,这只存谱的箱子难免不受到损失。可以发动族人购谱,流传广泛,此毁彼不一定毁。最保险的方法是将谱送到图书馆、档案馆馆藏。可以将谱送到赤壁市图书馆、省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图书馆保存,毕竟图书馆保存的方法、措施比家庭要强。查阅也方便。
   十修时谱可以命名为《赤壁饶氏十修宗谱》或《赤壁饶氏宗谱(十修)》。饶氏遍及全国各地,《饶氏宗谱》这个名称太大,看起来似乎囊括了所有的饶姓,与实际不符。加上“十修”是为了有别于其他各届。
六、其他
1、指导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习他姓先进经验,运用当代先进技术。摒弃封建糟粕,弘扬现代文明。以谱为本,以史为鉴;广收博采,认真考证;反复核实,去伪存真;继承发杨,着眼当前,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编修家谱不是为了搞封建房头,分清与谁亲,与谁疏,比一比谁的祖宗有能耐。编写家谱的目的是为了从侧面反映社会的变革,记录社会的发展。通过家谱反映家族的变迁,以家族的亮点激励后辈自强不息。编修家谱也不是简单的加格添丁,应该有自己的家谱文化,每一次续修应该尽量做到有自己的特色,有时代的特点。但万不可更改或删除旧谱上的文献。
     3、经九次续修,制版难免出现错误。每续修一次就会增加一些错误。发现有明显错误,且有据可查者,应予以纠正。十修应加强校正,尽量避免错误,特别是前面的重要文献。各庄负责人不能闭门造车,敷衍塞责,不清楚的要打听清楚。在更新九修的同时可以纠正九修的错误。
     4、现居址要详细记载。如“仁祖芳,分箭楼湾清水源庄,现清水源村。”清水源村在什么地方?不要以为你知道清水源村在什么地方,别人就都知道。后人看谱时,能去问你清水源在什么地方吗?要是我问你,“黄江嘴”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本市的要有镇、村、组、庄名,外省、外县的要有省、县(市)、乡(镇)、村、组、庄名。这样才能使读者一目了然。行政区划经常改变,但庄名一般很少变,有庄名才便于后人查找。现已不存的村庄要注明何时因何而毁。
     5、外迁者要记明外迁时间、详细地址、外迁的原因。便于将来寻根问祖者查找。外迁者或绝后者的世系图考都不能删除。潜江的饶邦明前七世祖祥盛是从蒲圻迁至浩子口的,口传祖籍在从新堤过江60里的饶家祠堂附近,明字辈明贵仍与老家有联系,时有来往。开始我查了新店及茶庵部分,没查到,再将九修谱四本从头至尾逐页查了四遍也没有查到。他家的信息哪里去了?
     6、上谱必须用派名,而有些人没有取派名,应在格中注明“户籍名”或“现用名”,否则别人不知这个人是谁。
7、记述要用普通话,要用现代语言。九修中还有人用了“邑”、“业儒”等词,业儒为何意?古时候把未取得功名的青少年读书郎称为“业儒”,后来把专门从事文化工作者称为“业儒”,读书至老而未取得功名者称为“处士”。这些名词早已不用了,在当代失去了意义,应该用学历、学位取代。即使是小学毕业或肄业也应该予以记载,高低也算是一个学历。 
     8、小传要控制,无重大突出事迹者不能上小传。比较突出者可在格中多写几句,表明其事迹即可。上小传者应是家族中的佼佼者,应该在较大范围内有较大影响,至少在某一乡镇是知名的。 
    9、上名人录的最低限制要有规定。行政官员:正科级,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局级,如市内某局局长。技术人员:高级,如教授、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主任医生、副主任医生、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军人警察:一级警司、少校。名人录用语要客观,避免主观语浮夸。 宦林名流不分男女,女婿也可以上。
     10、续修时同时进行人口统计,分别由各庄统计出各庄现有男、女及总人数,女包括配偶。 
     11、由热爱家谱文化、热心为家族服务、不计报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公正客观、胸怀全族,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有威望者,组成续修理事会。吸取九修教训,妄图从续修家谱中捞取好处者坚决排除,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担搁家谱的续修。
     12、续修资金来源:⑴募捐。对象是全族成员,重点是宦林名流。 ⑵出售新谱。 ⑶丁费,可只新丁(包括男女)收费,以降低收费难度。确有困难者可免收丁费,不能因未交丁费而不予上谱。收费也要注重人性化,捐款2000元者全家免收其他费用。 
     13、做好新谱发售的宣传。动员族人购买新谱。最好是购买大乘谱,因为只有大乘谱才能反映出全族的情况。家谱可以作为传家经典收藏,拥有者应向后人慎重交待,妥善保管,世代相传。家谱发行量少,成本相对较高,这一点要向购买者说明。只有提高了发行量才能降低成本。在收取丁费的同时作好发售宣传。捐款较多者可以赠谱、登相及小传。要详细登记购谱者信息。
总之,作为观念形成的产物,家谱的修撰总是离不开每一个特定时期要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家谱与旧家谱既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新家谱又应该对旧家谱进行改造、变革、升华,必须用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来编修新的家谱。一成不变地照搬老谱的模式,是落后的,不明智的。           
 
     
湖北赤壁上官仁庄饶有武撰。
2008年6月

     续修班子的组成是万分重要的,是关系到续修成败的关键大事。“热爱家谱文化、热心为家族服务、不计报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公正客观、胸怀全族,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有威望者”不能是一句空话,不只是为了说得冠冕堂皇。特别是一把手和主编,必须条条能达到这个要求,还得对家谱有一定的研究。达不到这个要求宁可不修,等待时机成熟再修,否则会浪费族人的钱财,浪费族人的感情。记得在网上看到,某家族选拔族谱编修人员条件之一是必须会使用电脑,要达到这个要求,在现阶段并不难,会使用电脑是现代文化人的标志之一。没有文化没有见识,为了沽名钓誉,贪图钱财者,参与续修只能是破坏性续修。这是蒲圻饶氏宗谱九、十修的教训。

2012-6-20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