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武平陈埔饶氏文化系列之一:古老美丽的陈坑村

作者:饶稳祥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日期:2014/2/1 14:46:50

 随着时光的流逝,家乡许多古迹和传说都淡忘了。这次家乡平阳堂饶氏续谱,宗亲好友来电要我为村中族谱文化篇写些东西,见许多宗亲对续谱都那么热心,我不好推脱,回忆写了 “古道与驿站”等5段文化古迹,敬请村中长辈宗亲指正为盼。

一、古道与驿站

从武平县城沿着石砌古道东行40华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古老美丽的村庄,这个村庄过去称“陈坑”村,现在叫武东乡陈埔村,村中70%均是饶姓村民。

站在村头,放眼远望,村庄四周山峦叠嶂,中央坝一马平川,一条发源于梁野山深处的大溪流,自西北沿村庄蜿蜒向东流过,日夜奔腾地汇入汀江,村庄中部有一小山丘叫“寨美顶”。古时,一条纵贯闽西边陲南北800里的汀(州)梅(州)古道,从村“寨美顶”山脚下经过,仙人桥头现陈坑圩场的位置,是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商铺客栈生意兴隆。另一条横贯东西的武杭古道,从武平县城东门出发,途经文溪、磜头、牛仔孕等地后,也来到陈坑圩场驿站,与汀梅古道交会,然后往杭地等出发,当到达汀江渡口后,乘船北上汀州等地,或南下杭城,再往下经永定、大埔茶阳等地,可到广东潮汕等城市。陈坑村溪流交错,村前有4座工程艰巨的桥梁:仙人桥、四博桥、连迳桥和箩墩桥,把从东西南北来的古道连接起来,使官商百姓顺利通途。据传说,宋朝抗金名将李纲,在宣和年间赴武平任知县事时,乘船由汀江南下,至寨背迳口渡口上岸,坐轿途经寨背圩、古头背、黄埔、车头坪等地,到达陈坑圩驿站时,曾下轿宽衣休息过,然后起轿西去,到达目的地武平县城。

现在,陈坑(埔)村为武东乡政府驻所地,村中的古道早已由县乡水泥公路所代替,只剩下一些残段依稀可辨,古老的村庄正变为更加美丽的、现代化的乡镇!

`二、陈岗与寨头岗

在陈坑(埔)村中,有一座高出村庄地面三四十米的草岗,叫寨头岗,又有人戏称宣传岗。人们站在岗顶,村庄全景尽收眼底。岗下南面有一座祠堂,那是清乾隆辛丑年,由东山公子孙后裔建造的新祠堂,田螺形,亥山已向兼乾三分。

解放初,乡人民政府就设在这座祠堂里。政府有什么会议通知,工作人员拿起铁皮成的喇叭筒,爬上岗顶,朝村庄的东南西北喊几遍,参加会议的人员就会陆续到来。特别是党和政府要宣传有关政策时,就会组织一些青年男女,把要宣传的政策编成闽西客家山歌,然后一日早中晚3次,在岗顶男女对唱,宣传效果很好!

听老辈人说,上世纪30年代土地革命时,村里驻扎了许多红军,苏维埃武平县人民政府也设在这座祠堂里。红军队伍里有许多梅州一带入伍的红军妹子,她们在寨头岗上唱打土豪分田地和号召青年男女参加红军的民歌,非常动听,吸引很多村民加入红军,一时热闹非凡。

新祠堂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破除封建迷信时拆除,在原址新盖乡人民政府办公楼和家属住宅楼。就在这拆建过程中,发现了寨头岗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石镞、陶釜、陶壶、阴纹陶片等。这一发掘发现,证明了陈坑(埔)村是武平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村庄之一。

无独有偶,在村西南也有一座舌形草岗,叫陈岗,又有人叫横岗、银岗。这座草岗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伸延,大约有1里多长,舌根最宽处也有1华里多,上面长满青草,有许多坟墓,是村中饶姓祖坟地之一。解放后,不少饶姓村民陆续迁至此岗上建房,武东中学也设在这里。大约公元1987年,武东中学翻新扩建时,这里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700多平方米,也出土了石镞1件,可辨器形陶釜1件、陶壶1件、阴纹陶片31件,又一次证明陈坑(埔)村是武平很早有人类活动的村庄之一。

三、太平军与窖藏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石达开部将汪海洋,率部进军汀州府时,路过我们陈坑村。据村中万荣的爷爷日德公讲,太平军纪律严明,当时没有进村骚扰百姓,更没有发生抢掠事件。晚上天气很冷,他们不入民宅,都睡在行军的大路上。从胡樵坳,一直睡到阳门岭下。他们都剪掉辫子,留着长发,所以村民们又称这支农民起义军为“长毛军”。如今村民中还有对留着长发不修边幅的人比喻为:“像长毛贼古一般”,有时大人对哭闹不止的孩子还会哄吓说:“不敢哭,长毛军来了”。

邻村炉坑村,也是一个饶氏村庄聚居地,当年为了阻止太平军进村,在村口面对阳门的山岭上,挖了一溜溜工事,将碗口粗细的松木段涂黑,布防在工事壕沟上,伪装一门门大炮。太平军见炉坑岭防守严密,难守难攻,为避免损失,就改道上梯子岭,过太平山,从袁田村口下山北进。梯子岭非常陡峭,辎重难易携带,太平军就将重物,包括部分金银财宝,就地埋藏在梯子岭下,期待胜利之后,再来挖取。这个梯子岭下的地名,叫阳门寨背。所以,至今陈坑村民中还流传着这几句话:“阳门寨背,有个窖藏无人爱,某人寻得到,银打棺材金作盖。”

公元1864年,太平军失败后,汪海洋率残部没有按原路回师,而是从江西寻乌南下回到他的家乡广东平远县,后遭清军和当地民团合围壮烈阵亡。历时13年、遍及17省的太平天国革命,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从此结束。

四、挡风石与龙脉石

听老辈人说,我们村朱坑坳上有一块巨石,上面写满了大家都不认识的文字,天书一样。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公元1982年春,在吾弟稳荣的陪伴下,我们兄弟俩登上了这座高陡的朱坑坳。

在那里的确有一块巨石,石面平整,朝向阳门广阔的田野。用手触摸石面,似乎是有许多阴文线条,盘根错节,非常复杂,感觉不出是什么文字。这山坳口风很大,有被狂风猛作之感,我兄弟俩都有些招架不住。回家后,左思右想,觉得这是一块挡风杀的大石,上面的线条可能是道家或和尚画的护村符,保佑村庄人畜平安,免遭风杀之灾,就跟过去有的住房朝北一面挂有“泰山杀敢挡”的神符牌,是一个意思。

这个想法,邻里兄弟叔伯有的似乎同意,有的大胆猜想,说是古时土著人的文字。在谈笑中,又有长辈告诉我说,在阳门岭下起步进袁田岬的地方,有老祖宗埋下的龙脉石。他说,根据风水大师点的龙脉,我们饶家祠堂的龙气来自梁野山。你们看,从梁野山起,山的形势像大海波涛一样滚滚而来,但是到了袁田岬时,山势却嘎然而止,所以只有在袁田岬入口处那里埋下过龙石,龙脉才会到达炉坑岭,然后再雄势不减地进入祠堂后龙山。我们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上联不是说:“灵钟梁野”吗?

五、茶亭与施茶

公元1949年解放以前,汀梅古道陈坑段,每天来往的商旅络绎不断。南下的大多粮食、生猪、土纸等货物;北上的大多食盐、布匹等日常用品。村里东山公的后裔,勤劳善良、乐于施舍。为了使负重跋涉的路人,有个避风躲雨、止步歇肩的场所,在陈坑村北黄竹坳,盖了一座长方形、三面通风的凉亭,叫黄竹亭。因凉亭兼免费布施茶水,所以又叫黄竹坳茶亭。

在村陈坑圩上,如今饶寿生家大门前,也曾有过一座六角凉亭,亭中有一石墩,每年农历3月至10月,石墩上放有一只大木桶,里面盛满了茶水,供商旅和挑夫饮用。这个施茶点,是饶开的祖公做的善事。前几年,我为此事曾访问过开叔,他告诉我说,在旧社会,他的祖公设有铺路施茶的公德田,谁家耕作这份田地,谁就免交地租,但要负责管理茶山和向路人提供茶水。据村人回忆,开父母及他的长兄等人,为施茶水忙碌了半辈子,公德昭昭,路人皆知。

 

                           

               2014116日于南平南纸生活区

编后:本文作者饶稳祥,是《陈坑饶氏族谱》主编,他是村中文革前较早大中专毕业生之一,为高级经济师,曾任福建南纸有限公司人劳处长、副总经济师等职,现任福建南平山金纸业董事长。多年来一直热心家乡族事及公益事业,是村中受人尊敬的乡贤长辈。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