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大埔茶阳饶武昌:和饶氏花环龙一起腾飞

作者:严海苑 丘佳纳 杨建昆 来源:梅州日报 浏览次数: 日期:2014/2/3 22:30:51

 早就听说,大埔县茶阳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那里有不少“舞龙”高手,在他们娴熟的技艺下,茶阳花环龙以优美的舞姿,穿越了两百多年的历史风云,在大埔腾空而起,让茶阳镇随花环龙一起腾飞,名扬世界。怀着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好奇之心,近日,记者专程前往茶阳镇寻访到其中一位“舞龙”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环龙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饶武昌,听他讲述舞龙的故事及花环龙腾飞的过程。

 自小结下舞龙情结

 跟随着大埔县茶阳镇文化站站长的脚步,我们一起前往大埔县茶阳镇的文化广场,远远就望见红、绿两条身姿矫健的花环龙正分别随着两个龙珠做各式动作。走近一看,只见龙珠忽左忽右,龙头伺机游动,龙身龙尾紧随其后而起伏、穿行、翻滚……两条龙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时而嬉戏抢珠,生龙活虎、错落有致。一位中年人则在一旁口吹尖哨,灵活地指挥着两支队伍的舞步和节奏。站长告诉我们,这位指挥的就是饶武昌。我们表明采访的来意后,饶武昌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小时候,父亲编了一条龙给我玩,从此我便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起自己如何走上这条道路时,饶武昌侃侃而谈,脸上浮现出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他对舞龙的喜爱。1957年,饶武昌出生于舞龙之家,其父亲饶文渊是村子里有名的做龙、舞龙能手,在父亲及饶文柄、饶金昌、饶文荐等老一辈舞龙人的熏陶下,饶武昌也喜欢上了舞龙。但由于年纪小,举不起大的龙身,更不用说舞龙了。于是,饶文渊特地给他做了一条小龙,兄弟几个一人举龙头,一人举龙腰,一人举龙尾,虽不能舞,却也玩得津津有味。

 舞龙是一项力气活加技术活,父亲并没有正式教他舞龙技术。但那时,村里每年正月十五都要闹元宵,而舞龙表演是整个活动的“亮点”,当时还是“小不点”的饶武昌几乎每次都跟在舞龙队后面,“帮忙”搬搬抬抬,并仔细研究舞龙表演。8岁那年,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他已经把一些舞龙的动作要领熟记于心,只是苦于年纪太小,个子不高,他还不能担任村里正月舞龙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饶武昌心中舞龙的梦想与日俱增。13岁那年,饶武昌终于得到机会可以正式表演。在喜庆的锣鼓声中,当他擎着龙身,随着龙头而腾、挪、跳、跃变换脚步时,心里充满了喜悦和不可名状的激动。经过了一次次的磨练,饶武昌成长为当时舞龙人之一。

  发展创新走向辉煌

 “茶阳人爱‘龙’,而舞‘软腰龙’则是200多年前我们下马湖村民为祭祀宗祠自发组织的活动,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他说,200多年前,每逢春祭和元宵,下马湖村民都喜欢用舞龙来渲染氛围和庆祝节日,而且代代相传,久盛不衰。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马湖村龙队却被迫停止活动。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舞龙表演才重新盛行。到了1980年冬,大埔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对茶阳下马湖和青溪桃林的舞龙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并组织民间制作工匠、舞龙骨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花环龙”这一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奇葩。

 经过创新后的花环龙,龙身部分为一节节用篾编扎的圆筒状和一段段用彩色纤维带编扎的竹圈组成;筒状龙身为固定部分,蒙有白布,涂上龙鳞油彩,每节龙身安有手把;竹圈为活动部分,每个竹圈扎上密密的彩色纤维带,用布带串接。当时,饶武昌并不适应新的“花环龙”的舞法,为了达到舞出“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效果,他坚持练功,学习各种套路等,将基本功和舞蹈融于舞龙中,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研究学习制作花环龙的工序,并把自己的技艺教给了儿子。1999年,他带儿子一起,随队参加广东省庆祝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演出,获优秀演出奖。“‘卧龙圆场’、‘穿花’、‘盘龙’……舞到高潮时,两条龙各自抡成一连串的圆圈,就像两边有几个美丽的大花环在不停地滚动,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反响出乎我们的意料。”饶武昌依然记得当时的表演套路,他说,这次表演让他永生难忘。在队友们的努力下,两条花环龙时而上下翻腾、盘旋仰啸,时而倒地平舞、蜿蜒遨游,变幻莫测而又环环相扣的舞姿将花环龙的娇柔婉转和潇洒飘逸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得观众好评。随后,他和队友们于2005年参加 “广东国际旅游节暨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获得了银奖。

 传承技艺义不容辞

 谈起花环龙传承的现状,饶武昌满脸自豪。“如今花环龙队伍里也有年轻人,不少人看到我们的表演后,都说要跟我们学习呢!”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花环龙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不少社会上的青年学习舞龙。今年10月初,舞龙队在文化广场排练表演时,有个年轻的摩托车司机就主动向饶武昌提出想学艺。“只要想学、愿意学,我都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这是作为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饶武昌告诉记者,除了舞龙,他还教有兴趣学习的人做龙,如今,不仅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了能舞花环龙技艺的人,茶阳镇花环龙队伍里还有100多人全是他的徒弟。

 为了让舞龙技艺得以传承,茶阳镇政府也特别注重对新人的训练,近年来,将华侨中学列为花环龙训练基地。镇文化站和龙艺教练饶武昌等坚持到华侨中学的每一届各个班级的新生里挑选出舞龙的、打锣鼓的精壮小伙,定期培训,挖掘花环龙队伍的新生力量,保持花环龙艺术的青春。如今,他们还到大埔县田家炳职业技术学校组织一批女子舞龙队伍,培训她们学习花环龙技术,力求在客家文化山歌节上台表演,将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让花环龙走出大埔,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严海苑 特约记者 丘佳纳 通讯员 杨建昆


  在饶武昌的带领下,舞龙队将花环龙舞得活灵活现。 (图片由高讯摄影)


  饶武昌正在做“龙身” ,为竹圈扎上密密的彩色纤维带。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