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湖北利川饶氏寻根祭祖

作者:饶有武 来源:中华饶氏网 浏览次数: 日期:2014/4/17 6:59:53

 蒲圻饶氏十四世宏观公,自山脚下迁入利川三百余年,已传承十二代,现有裔孙一百六十来人。他们早与蒲圻失去了联系,不知祖籍何地。数代人寻根无果,只得将祖辈留下的点滴信息,代代相传。二十三世楚章公临终前将寻根问祖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后代,希望他们完成自己的愿望。经过饶邦珍、饶硕姑侄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9年完成了前辈的嘱托,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找到了祖籍地----蒲圻望湖畈山脚饶家。2014年清明,饶邦珍、饶邦安、饶邦德姐弟三人,带着祖辈的遗愿,踏上了寻根问祖的旅途,来到了梦寐已久的故乡。

2014年4月4日,晴空万里,和风拂面,春意正浓,他们到达了赤壁。中午我带他们姐弟三人来到蒲圻石城迎薰门拍照留念。迎薰门是古城楼六座城门中保留下来的四座之一,俗称南门。“迎薰”可以理解为迎接南来之和风,也可理解为点燃薰香,迎接贵客。迎薰门之照既有故土欢迎他们回归之意,又有游子重踏故土之情。
 
 
图:姐弟仨在迎薰门留影
下午我和有能,他们三姐弟及巫山来的邦元公,一行六人乘上去新店的班车。车窗外春光明媚,远山如黛,公路旁桃红柳绿,群芳争艳。大家的心情都很好,特别是邦珍姑、邦德叔晕车,现在也不晕了。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故土之行不晕车。
山脚下位于望湖畈望湖山山脚之下,因此而得名,也叫山脚饶家。望湖山高不过百来米,是一座小山。古谱上记载:“登峰四顾,湖光耀目”,意思是说,登上望湖山的顶峰,向四周看去,只见湖水波光闪闪,耀人眼目。可见现在的田畈在古代应是湖泊,沧海桑田,变成了现在的沃土。站在望湖畈上,极目远眺,只见一马平川,万顷良田,畈上沟渠纵横,流水汩汩,滔滔不息。潘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从畈中穿过,奔向太平口,汇入长江,河对岸就是湖南省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过土地平整,本来就很平坦的土地,经过土地平整后,田块更是方方正正,整齐划一,如棋盘一般。背靠青山,茂林修竹,面对良田,流水如带,真是一个好地方!

山脚饶家远景
山脚饶家东有京广铁路、107国道,西有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还有正在修建的武深高速公路,将从屋后的茶庵岭经过。门前有一条县级公路。一条笔直的水泥组级公路,把村庄与县级沥青公路连接起来。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下午两点半,我们来到了山脚饶家。事先联系好的楚臣公在村口迎接我们。楚臣公是市畜牧局退休职工,老家在山脚饶家,退休后在老家做了一栋漂亮的小洋楼,主体已经完成,还未装修。他把我们带到他借住的房子中休息,又找来了当地的金城公陪同我们。
山脚饶家原来居住了第七世琢与瑰两支饶氏后裔,琢的后代除外迁的外,其他已无后人,现在居住在山脚饶家只有瑰的后人,两百多人。去年联系到迁重庆云阳县的可远支,听说有好几百人。外迁的原因很多,但外迁者一般都是有胆识有作为的。原居地人口增多,赖以生存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他们想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远走他乡。他们大多是族中精英。到迁居地后,努力创造生存的政治、经济环境,取得辉煌的业绩,且使族群得到发展。据现有资料,迁巫山三堰坝的蒲圻饶氏后裔人数是原居地白水畈人数的近八倍。迁居外地者人数大大超过居本土的人数,而迁居外地者大多与蒲圻失去联系。
我在村中转了一圈,大部分房子都是新建的。近三十多年来,农村有的已经将房子重建过三次。最初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将居住了几百年的老房子建成假两层的砖木结构的住房。所谓的假两层是二楼没多高的空间,一般二楼没有天花板,勉强可以住人,内墙白灰粉刷,外墙不粉刷,水泥地坪,钢栅玻璃木窗,多是木楼板,有的盖机瓦,有的仍是布瓦,有的还用了部分泥砖。比过去的老房子有进步,但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房子现在虽说有的还保留下来了,但基本上没住人了。九十年代末再次改建,这时所建的房子是真两层,砖混结构,内外粉刷,仍是水泥地坪,有的是平顶,有的顶上盖机瓦,钢栅玻璃木窗,再不用泥砖了,外无装饰,内不装修。与老房子比较,这些两层小楼房有了根本性改变。近几年来所建的房子则有了颠覆性的改变,用了罗马柱等装饰件,欧式风格,有的还讲究造型。正面墙用瓷砖装饰,色彩多样;铝合金窗或塑钢窗,不锈钢防盗网,封闭式阳台,钢制防盗门;有的还有隔离层,甚至是全框架结构,全现浇;内墙乳胶漆,厨卫瓷砖到顶,铝塑板吊顶,抽水马桶或蹲便器,抽油烟机,厨卫来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地坪是瓷地板砖或木地板;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随处可见。在山脚饶家,这三个时期所建的房子都能见到。这些建筑是中国农村住房改变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建材工业水平及农民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的见证。
房子虽说建得漂亮,但多数人家关门闭户,很难见到中青年人,老头老太太也不多见。跟全国各地一样,青年人几乎都在外打工,在家种田的全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年青人种田。年青人不愿意过着先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的田园生活,而愿意在更具现代文明的都市中生活,哪怕那块土地现在还不属于自己。年老的一辈过世后,土地真是没人耕种了,所以土地流转是必然的,土地的使用最后要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中国农村土地几次从集中到分散,又从分散到集中,三番五次的反复,看似在转圈,意义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我将利川及云阳的吊线图交给了金城公,以便下次续修家谱时收族。坐了一会儿我们在村中转了一圈,他们踩踏着宏观公曾经的足迹,感受着宏观公留下的气息,想象着历代先祖的音容笑貌。怀着对先祖的无比敬意,对故土的无比眷恋,离开了山脚饶家,前往赵李桥。
蒲圻种茶有悠久的历史,距离赵李桥八里路的羊楼洞是一个古老的小镇,兴于明盛于清,是著名的松峰茶产地,“洞茶”曾名扬海内外。来羊楼洞做生意的以晋商为主,还有英、美、俄、德、日等外国商人,当年羊楼洞有茶叶加工作坊、茶庄、钱庄两百多家,烟囱48个,年砖茶出口价值达白银一千五百万两,有小汉口之称。不过这已是古话了,羊楼洞现在只剩下一条窄窄的石板街。赵李桥是羊楼洞进出口的必经之地,经过赵李桥的公路、铁路将羊楼洞与外界联系起来。羊楼洞的繁荣带动了赵李桥,使赵李桥成为了蒲圻的一个较大的镇。
我们住在福星酒楼,住宿条件一般,要价却不低,标准间80元,讲价到70元。这样的客房在赤壁市50元都没人住。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了这里也没办法,只得随行就市。上街吃晚饭,全是漫天要价,最后来到铁路边的一个餐馆,碰到我30多年前的一个学生万宏良,200元有吃有剩,啤酒管喝。邦珍姑来之前,我就与原双修领导班子的人商量好了,他们来蒲的吃、住、交通全由我们负责,可他们却不让我们结帐,最后变成了他们负全责。我们没有尽到地主之宜,很是不好意思。他们要结帐,有他们的想法,我们要结帐,有我们的想法,也许我们的想法都是对的,但让他们结帐,我们总是觉得心中有愧,觉得对不起他们。要是千二公九泉有灵的话,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幸好四号中午在我家吃饭,虽说他们没吃多少,总算让我心里好想一点。

在千二公坟前留影。马口湾有武、邦元、邦德、名宏、邦珍、邦安、邦昆、有能
五号清明节,八点钟我们去了离住地约三里路的千二公的墓地。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路旁一片嫩绿,大地一片生气。各色花儿竟相开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墓地在胡家塘尾牛头山上。山上树木葱郁,水面青山倒映。山峰雾气萦绕,虚幻漂渺。牛头伸入水中,山头如牛饮之势。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枕山面水,牛眠之地,确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我们先来到祖奶奶李老孺人的坟墓。祖奶奶的墓地与千二公墓地相隔约五、六十米,隔水相望,一条堤坝相连。在坟前我们插花、撒纸、洒酒,点香作揖叩拜。德叔将他父亲楚章公的遗像捧在手上作揖叩拜,代父寻根祭祖,完成了他父亲终生的夙愿。他们的虔诚,使我感动不已,不禁两眼含泪。



 
图为楚章公遗像
楚章公幼年失去双亲,由伯父振荣公抚养成人,成年后抚育八个子女,人生的艰辛困苦自不必言。虽说生活艰难,但他老人家却念念不忘寻根问祖,临终前给子女们作了最后的嘱托后,才抱憾西归。值得欣慰的是子孙们都争气,事业有成,且不忘他的遗嘱,找到了祖籍地,这次肩负着几代人寻根的历史使命回乡祭奠先祖,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年近古稀的邦珍姑老伴患有心脏病,随时需要陪护,儿子身体也不好,需要照顾,她自己晕车,如邦元公所说,她是寻根问祖女中第一人;德叔虽说年轻一点也有晕车的毛病;安叔前不久车祸伤腿并未痊愈,仍拄着拐棍艰难行走。他们克服困难代父寻根祭祖,是孝中之大孝!
祭拜完后,他们在祖奶奶的坟脚下栽种了两棵从利川带来的水杉树。利川谋道镇凤凰山有一棵号称天下第一杉的古水杉树,树岭六百多年,有水杉活化石之称。上世纪四十年代,利川水杉树的发现,就如找到了恐龙,引起了世界震动,推翻了“水杉早已灭绝”的定论,具有非凡的科研价值。这次他们在祖坟旁种下从利川带来的树苗,意在让水杉代表外迁的子 孙,守护先祖,意义更大。愿这几棵水杉茁壮成长,见证蒲圻与利川血肉相连的同根之情。
祭扫祖奶奶坟后我们来到了千二公墓地祭扫,在千二公墓旁栽种了三棵水杉苗。德叔将利川带来的一小袋土撒在祖坟上,又从祖坟上取去几把土,准备带回利川后撒在他父亲的坟上,算是向父亲汇报,也让蒲圻和利川水土相融,从此紧密联系起来。他们的敬祖之心,不忘故乡之情,言于溢表。叩拜完后,在千二公坟下焚化了楚章公的遗像,让他老人家落叶归根,伴祖长眠。在墓地邦元公、邦德公、邦昆公等人,对各自了解到的外迁各地的蒲圻饶氏后裔的分布情况进行了交流。


图为千二公坟上的蛋窝
 
马口湾有武在砍千二公坟上的柴草时,发现了坟左有一窝鸡蛋,一声大叫,引来了大家的围观,我正站在坟头上挖树坑,回头一看发现千二公坟的右侧也有一窝鸡蛋,一数有十五个,两窝蛋共28个,我大叫“儿发,儿发!”,这是山神给祖宗的供品,巧的是正好28个,与“儿发”谐音。大家感叹不已,都说我们的家族还要发达!我们不是称鸡爪为凤爪吗?鸡寓意凤,祖坟引来金凤凰,看来确是风水宝地!蒲圻饶氏必然子孙绵长,人才辈出。不管这些了,祖宗的供品是可以分享的,我将28个鸡蛋带回家给宸子吃,让他也沾一些祖宗的灵气,得到祖宗的庇护。28个鸡蛋个个新鲜,我说这是从祖宗的坟上拿回来的,宸子连呼“好吃”,并吵着要去祖坟上捡鸡蛋。
邦珍姑三姐弟蒲圻之行,完成了三百多年十几代人寻根问祖的历史使命。从坟山上下来后,他们怀着对故土的眷恋,怀着完成使命的轻松,踏上了返回利川的旅途。
                                                                    
  2014年4月6日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