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故将军-四川江油饶崇玉生平
引子
赏加游击衔赏换花翎尽先留川补用都司署维州右营守备。
上面所列,是江油人饶崇玉(1836-1896)奋斗一生的最高官衔。守备是正五品,都司是正四品,游击是从三品,也就是说,饶崇玉是挂着从三品的虚衔、实授正五品、一旦有缺编可优先升正四品的清朝武官。整个清朝,在所有从军的江油人里面,饶崇玉官职之高,要排在前几位。
饶崇玉身不由己卷入了晚清咸、同年间四川的大动乱,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护桑梓、报效国家的战斗中去,并藉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一、家世
士盛、储元、齐恺、学余、万涵、崇玉、时中。
这是江油饶家从清朝雍正年间到民国七代主人的名字,这些名字颇不俗,可以推知,饶家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作为本文主人公大名的“崇玉”二字,应该重点留意一下:玉,是封建时代王权的象征;崇玉,暗藏的意思是尊崇王权,也就是要报效君王。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饶家祖籍江西,后迁湖广,明末移民至四川资州(今资中),雍正年间由资州迁居江油。
“江油饶一世”饶士盛是资州的岁贡生—也称“岁进士”。雍正六年,他被任命为江油县训导。训导是从八品的学官,官虽不大,却也是朝廷公务员编制,在小地方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饶士盛在江油从事教育工作,他认真对比了一下户籍地资中和工作地江油:
前者是成渝之间的通衢大邑,后者是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
前者人文荟萃,后者山清水秀;
……
饶士盛是个教书匠,他认识到,相对落后的地方,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相对冷僻的地方,更适合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这么比着比着,他突然想起一个重要的单项:太白,有木有?揣着一份可以告人的私心,希望后代子孙濡染些诗仙李白的遗韵,要是能出一个震铄古今的大儒,那就更好了!跟震烁千古的李青莲做老乡做邻居,何其荣幸!心念及此,索性就把全家的户口迁移过来了。
饶士盛后来还做过邻县石泉(今北川)的教谕,教谕略高于训导,是正八品,如果说训导是县中的校长,教谕就是教体局长,可见他到江油后,工作还是干得不错的,小小地升过一级。
但也仅此而已。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饶士盛,算不上什么大出息,他的子孙沿着他的路子在读书人的科举之路上奋力登攀,遗憾的是,在这方面,他们竟然无一人达到“一世祖”的成就!饶家二世到五世分别是贡生、监生、廪生、佾生,颇有些“一代不如一代”意味。最惨的是五、六代之交,饶崇玉三岁时,父亲饶万涵就去世了。母亲杨氏辛辛苦苦拉扯孩子,家里困难到连稀饭都是上顿不接下顿。后来,饶家的姑娘出嫁了,小崇玉就到姐夫家干点砍柴放牛的家务事,顺便蹭饭。
明显地,这个饶崇玉,不要说孔夫子,就是迂夫子也渐行渐远了。饶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真个是“斯文扫地”!
二、成长
小时候,饶崇玉苦吃得多、饿挨得不少。“读书人家”的名声跑到人的背后了,就成了一种负累,不但沾不上什么好处,到处招人指指点点都说不定。但他身上还有“读书济世”的基因,每天从村塾边经过,听见里面的同龄人咿咿呀呀地读书,他喜欢那些或舒缓、或铿锵的节拍,便停在外边,默默地跟着诵读。可贵的是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下,饶崇玉学到一些《论语》里的句子,慢慢地略知句读,这就可以阅读一般的文书了。
古话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蹭学来的圣人之训,对于一个懵懂中的少年来说,神秘得好似武侠小说里残缺的武功秘笈。成长中的饶崇玉同学,无人的时候,开始琢磨、思考一些事情。他渐渐立下了志向,要有所作为,恢复饶家的家声和传统。
就在这种状况下,饶崇玉长大了,长得高高大大,仪表堂堂。不过光是帅也不行,那时候超生是允许的,但超男就没人投票。穷啊,穷则思变。最起码的,要让母亲过上安生的日子。饶崇玉很年轻就混迹江湖,跟人学做生意。在当时,对饶家而言,这可不是一个能够轻易作出的决定。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远不及今天,尤其是有几代遗泽的读书人家子弟去经商,更是要直面来自整个社会的非议。饶崇玉哪顾得上这些?他彻底丢下“面子”,“折节学贾”。几年下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居然挣到了一千两银子,这笔钱可以让家人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了。
然而,挣钱,原非饶崇玉的本意!
三、机遇
饶崇玉的本意是什么?这一点其实已经提到了: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我今天进不了夫子门,但我要努力让自己的子孙读书、入仕!但是时代似乎不肯轻易让已经不读书了的读书人后代——饶崇玉实现这一并不复杂的想法。
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在云南起事的农民起义军蓝朝鼎所部窜入彰明、江油,在外经商的饶崇玉担心母亲的安全,立即日夜兼程赶回——所幸家人平安无事。
当时的江油县城(今武都镇)被叛军攻陷,死了不少人,连县太爷李柬也挂了。朝廷任命的代理县令钱珏到处搜求地方上有能耐的人,组织队伍,武装保卫县境。守土有责,这是职分所系,也是朝廷、百姓的要求。
“饶家的崇玉不错,年轻,重义气,在外面闯荡了好些年,见过世面……”有人向钱珏推荐。
面对父母官的期许,眼看家乡遭受的荼毒,二十五岁的饶崇玉感觉不能置身事外,他以十三个一起做生意的兄弟伙为班底,迅速拉起一支队伍,与叛军作战。饶崇玉自知力量单薄,羽翼不丰,于是很聪明地采用了游击战法,以短促突袭的战术,不断袭扰叛军,屡有斩获。
渐渐地,饶崇玉的作战半径越来越大,中坝太小了,江彰平原也不够大。他打出了名气,打出了家乡。
四、新兵
饶崇玉的机遇,来自湘军,湘军湘果营。
时值咸同之替,曾国藩的湘军正与太平天国在江南对峙。“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经数年转战,渐渐向四川发展。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清廷非常担心石达开所部与川滇黔各处的农民起义军合股,于是任命湖南巡抚骆秉章为四川总督,入蜀主持工作,收拾这个烂摊子。
湘果营是随骆秉章入蜀平叛的湘军部队之一。到了四川,湘果营自然成了剿灭蓝朝鼎、李永和叛乱的主力。
和平年代,很多人出门旅游尚且离不开导游,试想战争年代士兵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作战?湘果营的士兵,这些远道而来、人地两生的湖南人,必须请本地人作向导。饶崇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了湘军,跟随胡中和、萧启江、刘岳昭等将领追剿蓝朝鼎、李永和。
这一年的八月,果字营赶赴绵州解围,此时的绵州已经被蓝朝鼎的十来万人围了几个月,岌岌可危。要打破铁围,当然要先廓清外围。湘军吃了几场败仗之后,及时调整战术,攻克了叛军的核心阵地——绵州城外的西山观营垒。据记载,“……西山观、青衣坝一带修筑营垒七十余座,连营二十余里……”饶崇玉很可能就参加了这一艰苦而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并且干得还不错。叛军本已是久困孤城攻而不克的疲惫之师,失去了围城的据点,自身尚且立脚不住,遑论拔城?无法支撑之下,只得撤围而去。
绵州围城一役可以算蓝朝鼎起义军的重大转折点,经此挫折,他们走上了下坡路,直至被剿灭。与之相反,饶崇玉则踏上了人生上行的轨道。
五、立功
解了绵州之围的湘军果字营,在其他各部官兵的配合下,经安县、崇庆、丹棱、眉州,一路追杀蓝朝鼎所部,连战连胜,使其不得喘息。骆秉章“诱归一处、合围会剿”的战法拿住了叛军的“七寸”。
蓝朝鼎所部被川军、湘军合围在丹棱,经苦战突围。川军熟悉地理,战斗力稍逊,于是在后面追;湘军战斗力强,作战经验丰富,于是在重要的点、线上面堵。骆秉章指挥得力,川湘二军配合默契。蓝朝鼎亲自断后,率部且战且退,逃至丹棱麻柳沟的插旗山,正好落入了湘军重围。蓝朝鼎欲再度突围,鏖战中被刺中头部,阵亡于插旗山南麓的水井岩,“蓝李”遂折一翼。
这是饶崇玉从军当年的冬天发生的事,他亲身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并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击杀起义军头目蓝朝鼎,是一桩了不起的功劳,朝廷赏了饶崇玉一个“六品顶戴”,六品,是千总。当然,此时,还只是一个荣誉性质的虚衔。战斗还在继续,饶崇玉根本来不及细细把味得了顶戴的兴奋。
咸丰十一年(1861)的夏天,咸丰帝在内外交困中驾崩了,按朝廷的规矩,翻年才能变更年号。
六、重创
翻年,也就是同治元年(1862),剪除了蓝朝鼎的骆秉章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李永和。
李永和被川湘联军从眉山、青神挤兑到川南犍为县的铁山,苦苦支撑。蓝朝鼎的覆亡,大大打击了李永和所部的士气,虽然以人数论,李部实际上比参与围剿的官军总数还多,但战术、装备的全面落后,加之士气不振、粮草不济,已然是完全处于下风。
湘军追到铁山,这里的地形易守难攻。正月,湘果营实施强攻,李永和率部居高临下,拼死抵抗。饶崇玉率领一支“敢死队”,沿陡坡仰攻,双方的血战扣人心弦。很不幸,酣战中,饶崇玉中枪了。
历史上,那些塌天大祸降临时,往往有读书人挺身而出,护卫封建王道。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一旦从戎,蹈死不顾的战斗意志,超乎常人想象。
饶崇玉就是这样一个异常勇敢的、带着书香门第遗风的人。他在军中骁勇善战,胆略过人,“每战身先士卒”,湘军的各级长官都异常器重这个四川人。铁山之战,饶崇玉头部挨了一记土枪,头部的枪伤,即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凶多吉少,何况医疗落后的古代?何况直接发生在浴血死战的战场?据记载,饶崇玉向上冲锋,迎头吃了一枪,当时就倒下了,“流血数斗,昏绝”,整整七天气若游丝,不省人事,都说在劫难逃了。专程前来会诊的铁刀埠名医董彻,望闻问切一番,也只摇摇头,宣布停针停砭停点滴等奇迹。最后,最后奇迹真的降临了……
其实军中流行的说法是:
鬼卒抱着勾命簿,向阎老五汇报当天的工作——
鬼卒(喜孜孜):五爷,小的刚下载了一个,命硬,害我掉线好多次。您看,是删也不删?
五爷(不经心):哦,哪里人?姓啥啊?
鬼卒(谄媚地):姓饶,叫饶崇玉……
五爷(小沉吟):饶……
鬼卒(略意外):小的明白!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七、转战
大难不死,有后福吗?似乎言之尚早,仗还没打完。
这一战,将李永和赶出了铁山,饶崇玉得到朝廷褒奖,得了个“外委尽先拨补”。这个不容易,前面挣得的“六品顶戴”,属荣誉性质,“外委”是正经八百的正八品武官,进了编制,转正了。饶崇玉养伤期间,湘军、川军继续追剿李永和,李永和窜到犍为县的龙孔场,被重重围困,于同治元年(1862)闰八月被活捉于猪市坡,后于成都正法。
饶崇玉很可能因养伤,没能参加受伤后至生擒李永和这段时间里的军事行动,但蓝李相继就擒,饶崇玉也是有功人员。请功的折子递上去,朝廷的文件发下来,饶崇玉获“把总尽先拨补”,“把总”正七品,又升了。
蓝李这通折腾,几乎把四川闹了个底朝天,也算是够牛的了,比他们更牛的,是太平天国。
饶崇玉伤愈归队,大约是这年农历十月,时值翼王石达开由云南过江,袭扰叙州(今宜宾),与湘、川军在今宜宾的横江、双龙等地对峙。骆秉章调集各路人马前来围堵,石达开吃了败仗,只得折回云南。横江一战,湘军拔除太平军营垒三、四十座,擒斩承天侯任甫州等高级将领。拔营垒这活儿,不陌生,饶崇玉在绵州西山观就做过,做得很棒。战后论功,饶崇玉又升至“守备衔以千总尽先拨补”,“千总”,已经是正六品了。
蓝李灭了,石达开灭了,西南大局算是稳定下来了。如同一场大级别的地震后,余震还是不时发生,小规模的叛乱依然是此起彼伏,饶崇玉和他的战友们像救火员,疲于奔忙。同治二年(1863)至四年(1865),饶崇玉主要投身在滇黔两省的维稳、平暴工作中,克复贵州仁怀县,他立下了战功,骆秉章和成都将军崇实联名奏功。朝廷降旨,实授了守备,以“都司留川尽先补用,并赏加游击衔、赏换花翎”。这时,饶崇玉才算达到了宦途的顶峰——主要的原因是后来基本上没打上仗,多年的战乱下来,积功待升的军官太多了,你再有能耐,领导也不容易摆平,没办法,大家伙都先齐步走着吧……
八、和平
和平了,建设了。
许多当兵吃粮的早就吃成了老兵油子,突然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落差很大,退伍转业的安置一时难以到位,政策执行也难免有一些问题。于是这些有功之臣失落了,颓废了,成了一大社会隐患。像饶崇玉这样有本事、肯做事,又略通文化的人,应该加担子。
关于晚清,有所谓“同治中兴”,其实不过是一幕纸糊的繁华。这些年里,饶崇玉应该是在驻川部队里带兵修武,以战时相比,工作本身很例行,很平淡。同治六年(1867),骆秉章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七年(1868),朝廷派吴棠来川接任。十三年(1874),总督吴棠见到了饶崇玉,对饶颇为欣赏,就把他留在亲兵营差遣,大致就是警卫参谋、贴身副官的性质。
同治只有十三年,皇上是这一年驾崩的。到了光绪二年(1876),四川总督换成了丁宝桢。换了领导,当然会有一些人事变动,丁宝桢也挺器重饶崇玉,但他的想法与前任不同,他觉得不该让这个人才虚耗在省城的官署里,于是派他署理维州右营守备。可以看出当时“官满为患”,饶崇玉升官的步幅完全停滞了,
从领导身边、从省城派到地方,职衔居然没有变化!这让人情何以堪?不过饶崇玉把这些看得不是很重,一起从军的战友,相继战死、病逝,自己能混到今天这样的地位,算是幸运的了!念及此,他不带情绪,去新的工作岗位报到了。
维州,今理县。理县,是由“理番”改来的,改的原因,大概是觉得这地名对少数民族有歧视。理番,就是处理少数民族的事情,这地儿,整个一“城乡结合部”,汉夷混处,商贸活动发达,治安问题突出,历朝历代往往派重兵镇守—领兵的将领,自然也不能是庸才。“右营守备”,在军分区领导里应该是排前几位。
饶崇玉在任上,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练兵,这是常规的工作。他是一步步从底层上来的,对于战乱平息后,军队的种种弊端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龙安知府潘炳年在饶崇玉的墓志铭上用“整饬营伍”四个字做了概括,这四个字的信息量非常大。饶崇玉做的另一件事是维修了当地著名景点—筹边楼,筹边楼最初是由唐代名臣、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主持修建的,李德裕修此楼,主要是作为名族团结的形象工程,具有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用途,女诗人薛涛写过一首《筹边楼》,其中“壮压西川四十州”,为千古名句。康熙年间,筹边楼被毁,乾隆年间进行了重修,饶崇玉在此基础上再行维修,宣告了又一场战乱的结束,人们安定下来,重启和谐、快乐的生活。
饶崇玉还参加了在茂州(今茂县)进行的军事演习,总督丁宝桢检阅部队,对饶崇玉很满意,“大加奖异。”
看得出来,和平年代,饶崇玉干得同样很棒。
九、致仕
致仕,就是退休,在官场上混的,绝大多数都要面临这一结局。
有个词叫“戎马倥偬”,形容战时的忙碌,饶崇玉打仗,正是戎马倥偬的五年。后来的十几年,作为朝廷军官带兵驻守一方。清朝中下级武官的退休年龄普遍比较早,有人作了考证,大致是“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以饶崇玉的资历来看,四十八岁是上限,他不可能像关天培关提督那样,胡子白了还上阵砍法国佬英国鬼。事实上,他退休的时间可能大大早于朝廷的标准,因为他带着伤,一直抱病工作。
饶崇玉的伤是铁山之战落下的,那次捡回一条命,已经是奇迹,饶崇玉的左耳下带着一道明显的伤痕,头骨里还有没能取出的枪子,天气一转凉,马上犯疼,整晚睡不着觉,长期在维州那样的苦寒之地戍守,受的这份罪,可想而知。身体都成这样了,打个报告办个病退,回乡,这是人之常情。饶崇玉应该是是经松潘、平武回江油,很可能还经过了小河乡的电解锰厂,只是那时候那里一点都不猛。
没有找到资料,能反映他准确的退休时间,以情理而论,他的退休时间大致在光绪四年(1878)至光绪十年(1884)之间,而且向数轴左边看齐。
十、回归
解印回乡的饶崇玉,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他有两子一女,女儿许配彰明人高鸿藻。长子饶时中,是县里的廪生,时中公子到了民国,还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次子饶时和是个教书匠,估计跟民办教师差不多。两个儿子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这可以说,饶家真的回归书香门第了。但历史并不按饶士盛、饶崇玉的预期轨道来走,科举取士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清朝还没等到覆亡,就自己先把科举废止了。
饶崇玉的身体每况愈下,老病根子慢慢加上痰喘,日渐消瘦,终于在光绪乙未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即阳历一八九六年二月七日病逝,安葬在家乡一个神圣的地方。
饶崇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人。战乱一起,他就放下自己的事业,投身于战场。
他是一个孝子。母亲杨氏早年守寡拉扯他长大,他刚刚挣了点钱,想好好侍奉老娘,偏偏战乱来了;几年下来,战乱平息,饶崇玉想把母亲接到维州任上亲自奉养,母亲却又突然病逝。每每想到此事,他总是泫然泪下。
他是一个受上司器重、下属拥戴的人。在军中,饶崇玉作战勇敢,见识出众,以至于他偶尔探亲离开军营,上司就觉得事情理不顺溜,没着没落的。
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他是一个低调的人!
参考资料:
1、《江油县志》
2、《中国近代战争史》
3、其它网文若干篇。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