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湖北赤壁饶邦炎的红色情结

作者:郑福汉 游晴 来源:《咸宁日报》 浏览次数: 日期:2014/9/25 17:39:39

 赤壁市新店镇有座望夫山,这里曾养育了许多的红军烈士。革命英烈的精神感昭着后人,如今,出生于望夫山脚下的饶邦炎自筹资金80余万元建起了一座红军烈士碑林。

 元旦前夕,记者来到望夫山,沿着山间小路拾阶而上,处处都可以看到一块块刻有缅怀红军烈士诗文的石碑。180多块石碑组成的纪念碑林共分为纪念牌坊、碑林、缅怀碑廊、名人题字、邑员吟碣、乡人祭题等几大部分,这座气势宏大的碑林蕴藏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景区大门

景区一角

饶帮炎老人
  

老红军的嘱托


  一位退休老人不安享晚年,怎么想起去建这样一个碑林呢?谈起其中的原由,饶邦炎说:“那是为了一位老红军的嘱托。” 
  饶邦炎1935年生于新店镇望夫山村,从小他就听说了望夫山不平凡的历史:早在1925年,漆昌元烈士(蒲圻第一任县委书记),在这里宣传马烈主义,播下革命火种,望夫山人民积极响应,成立农会,组建农军,参加革命活动。望夫山脚下,许多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许多“泥腿子”参加了革命,投身到开创新中国的洪流中……
  1987年,从望夫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时任湖北省水产厅厅长的李平(原名饶楚木)回到赤壁检查工作,他抽空来到望夫山,他看了当年浴血奋战的旧址,临走时,李平久久望着望夫山不愿离去。
  一旁的饶邦炎问李平在想什么?李平回答:“这里牺牲了好多的战友,应该建个纪念碑来纪念这些英灵。”
  饶邦炎当即表态:“保证完成任务!”
  此后饶邦炎虽然一直在忙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他始终记得李平的嘱托和自己的承诺。


  鲜为人知的身世


  饶邦炎生在红色的土地,从小就听说红军的故事。长大后,妈妈又讲述了一段悲壮的往事。
  母亲廖莲元的第一个丈夫是饶楚会。饶楚会190911月生,在学校读书时就勤奋好学,接受革命思想,19308月参加革命,加入南区四乡先锋队。
  19312月,接乡苏维埃指令,饶楚会到季婆塘放哨,监视当时的清乡队。守至中午,清乡队出现,有人劝饶楚会快逃。饶回答:我有任务。饶楚会吩咐一同守哨的饶有典回去送信,自己继续监视情况,后来饶楚会被清乡队发现抓住。清乡队从饶楚会身上搜出放哨的通知,对饶楚会拳打脚踢,直至其吐血。当被清乡队押到村里的石桥上,饶楚会体力不支,不能再走了。清乡队就在桥头将饶楚会枪杀,牺牲时饶楚会年仅21岁。
  悲痛万分的廖莲元含泪掩埋了丈夫,深仇大恨留在她的心底。
  后来,廖莲元嫁给饶楚会的堂兄,不久,饶邦炎出生。饶邦炎长大后,得知这段悲痛的往事,更让他对红军有了不同寻常的敬仰之情。
  1995年,饶邦炎从赤壁市农委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兑现自己向老红军的承诺,筹建红军纪念碑。


  令人动容的红色历史


  筹建纪念碑的第一步是整理资料。1996年开始,饶邦炎与党史工作人员一道梳理那段久远而不平凡的历史。
  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饶邦炎理清了望夫山的红色历史的脉络:19284月共产党员饶裕启、周努力在新店、望夫山等地创建党支部基层组织,遭敌人破坏。192810月蒲圻临时县委书记陈克昌派徐自然到望夫山发展党组织,于12月创建中共望夫山党支部,支部办公地点就设在七星庵内。为了加强赤色区域的领导,县委决定在全县设立东南西北四个区委。19326月国民党军队进剿,区委机关被迫解散,区委终止活动。短短的几年间,望夫山先后共有28位红军烈士遇难,鲜血染红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那一段历史令望夫山人骄傲。当时的红二师特务大队排长张奎邦就是望夫山人。1932年,在新店望湖乡就义前,他将参加革命时用过的手枪用红布包裹,藏于自家大门顶上的灌斗墙内。其子张成法后来拆旧屋建新房时,拆出父亲的遗物,上交至当时的蒲圻县人民政府,如今遗物保存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那一段历史刀光剑影,令人热血沸腾。有一次,饶邦炎找到当年参加秋收暴动的老同志座谈,回去后,他亲自动笔撰写1927年望夫山农军攻占赵李桥火车站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鄂南特委根据省委指示,成立鄂南农民军总指挥部,由特委委员漆昌元任鄂南农军总指挥,吴德峰为政治委员,统一协调各县农军。
  910日拂晓,望夫山农军大队长蒋加林奉令攻打赵李桥火车站。总攻开始了,顿时,梭标队员百铳齐鸣,浓烟翻滚,火车站站房湮没在烟雾之中,冲杀的吼声四起,惊天动地。火车站的巡警吓得龟缩在站房里,不敢露面,只是胡乱向外放枪。大队长蒋加林带土枪队员迅猛爬上屋顶,用排枪向巡警射击,打得巡警趴伏在室内,不敢抬头。副大队长张奎邦率大刀队员,趁机发起冲锋进攻,挥刀砍杀敌人,杀得巡警跪地求饶,向农民军交枪缴械……”
  对这段历史越是深入的了解,饶邦炎越是感到红军烈士、革命前辈的伟大与可敬,他认为单是修一个红军陵园,树一个纪念碑不足以表达后人的敬仰,不能让后人全面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他于是决定修建一个烈士碑林,让烈士的事迹都铭刻在石碑上,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中。


  一位学者选择葬在碑林


  20012月,饶邦炎与一批老同志开会研究修建红军烈士碑林。会上大家捐出2500元钱,从此,饶邦炎开始筹资修建红军烈士碑林。
  建碑林要钱,从哪里入手筹集奖金?饶邦炎先是从望夫山在外地工作、经商的人员开始找起,逐渐扩大到赤壁出生、在赤壁工作过的领导、企业家。为了筹资,饶邦炎结交了不少朋友。
  一次偶然的机会,饶邦炎与一位学者廖丹清认识了。廖丹清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名经济学家,从事科研教学40余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主要代表作有《水体经济原理》、《大国粮食问题研究》等。
  认识后,饶邦炎请廖丹清当顾问。廖丹清满口答应,并说:“我这个顾问可不能白当。”他当即捐出5000元。
  此后,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去年初,廖丹清病重,临终前他对妻子说:“我想葬在望夫山,跟红军烈士做伴!”2004年月119日廖丹清在武汉病逝,按照他的遗愿,廖丹清被安葬在烈士碑林旁。
  此后,廖的家人来扫墓,看到红军烈士碑林已经初具规模,他们为饶老的精神所感动,又捐献1万元。
  一位远赴台湾的赤壁新店人邹文美先生得知饶邦炎的义举,十分钦佩,他特地赋诗一首:“吾乡诸俊彦,重建望夫亭。前朝节义事,后世应传承。水是故乡美,月是故乡明,万里寄片语,只为故乡情”。
  饶邦炎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几年时间,他四处奔走,共筹集200多笔捐赠的钱物,加上他自己拿出的2万元,共计81万元。


  市长带头捐款


  在一座荒山上依靠筹资建碑林,困难可想而知。
  荒山没有路,饶邦炎第一次与包工头上山勘探,大家都拉着藤条上山,结果包工头价值3000元的戒指也被藤条刮下来,弄丢了。
  20017月,红军碑林正式动工。
  为了建好碑林,饶邦炎精打细算。2003年,赤壁城区的人行道改造。得知这一消息,饶邦炎四处找人,把废弃的地砖运到望夫山修建便道,结果弄到了整整9车地砖,回来修了几百米的便道。除开运费,节约了5000多元。
  那一年,当时的赤壁市市长王汉桥来到这里,走在平坦整洁的便道上,听说老人的这段故事,看着一块块树起的石碑,王汉桥十分感动,他对饶邦炎说:“你的精神好,事也干得好!”当即捐出1000元。
  饶老的精神不止感动了市长,市水利局、市广电局、电信局、新店镇都为饶邦炎修建红军碑林提供无偿援助。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红军烈士碑林于20049月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


  这里的财产,我不要半分


  红色烈士碑林从当初的规划到今天初具规模,期间凝聚了饶邦炎的无数心血。退休后的这些年,他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周一到周五,他到外面筹款,双休日,他就搭车来到新店,与大家一道工作。
  有些人对此不理解,饶邦炎说:“人生在世,应该做点有益的事,修建碑林,一是对红军烈士的纪念,二是用自己的余力为家乡办一件实事,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新店镇望夫山村的红军烈士碑林如今已是小有名气,记者在碑林中随处可见花篮、花圈,这是前来参观的人敬献给烈士们的。饶邦炎告诉记者,现在,这里增加了一些图书资料,平时村民既可以来这里缅怀先烈,也可以借阅图书、学习文化。
  “这里的财产,我不要半分。”年逾古稀的饶邦炎谈了自己的打算:今后,他将把碑林交给当地村民管理。如今碑林已免费开放,老饶想开发种养殖业,让管理碑林的村民有收入来源。目前,他还在筹集资金完善碑林的其它设施,争取让这里成为大家凭吊先烈、观光浏览的风景区,这样就可以让碑林长久地纪念先烈、造福乡亲。

 (注:原载200518日《咸宁日报》二版,记者:郑福汉,通讯员:游晴。原题目为:“自筹资金80余万为红军烈士建碑林饶邦炎的红色情结”,获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